人物檔案
1939年出生,江蘇常州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學術經歷
1957-1963年清華大學土建系學習;
1963-1992年歷任建筑設計領域技術員、工程師、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
1992-2003年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
2003年至今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空調供熱,節能減排,建筑設計
社會兼職:
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暖通空調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高教部建設部、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評估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建環專業教育督導員。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怎樣建設國家、怎樣進行城市化,這是學術的深層次的問題,應該認真研究,認真對待,通過立法,嚴格執法,使它有一定的深刻性,長久性,穩定性,這樣才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這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吳德繩對于中國城市化的深刻認識。他表示,對于處在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理念更新契機下的中國來說,城市化應該在更高的理念、經濟和科技起點上向前推進。
吳德繩被戲稱為中國空調自控第一人,他認為這得益于自己從中學起就對自然科學、物理學很感興趣,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愛好廣泛,動手能力強,年輕時喜歡裝配電視機和收音機,修理照相機,在清華大學期間曾經是校刊的攝影記者。隨著年齡的增大,他業余收集手表,修理手表。同時試戴兩只自動手表足以證明他對手表的喜愛程度。他興奮地告訴記者,不久前去日本考察,發現信息技術已經用于遠程自動調整手表誤差,在汽車工業中的發展同樣令人驚訝。他希望,建筑設備自控技術也能夠受到重視,通過深入研究得到迅速發展。
篇章1 站在經濟、科技的高起點推進城市化
城市化要通過
學術探討和認真論證
步入建筑行業半個世紀的吳德繩,有著精湛的專業造詣,對于自己從事的行業引以為豪。他說:“我特別欣賞匠人營國這個古語,這說明城市建設是很重要的領域,建筑業是很有地位的行業,既關系國家的發展,又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同時,面對加速城市化進程中建設行業的迅猛發展,他感到重任在肩:“我們國家發展到今天,城市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中國又是個人口大國,農民變市民看似簡單的過程對于我們來說并非易事。中國也是當今世界建設量最大的國家,在全世界對節能減排、環保綠色重要性取得共識之際,我認為,我們要站在更高的理念、經濟和科技起點上推進城市化。城市建設行業要為國家城鄉發展與人居環境建設更好地發揮作用。”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怎樣建設國家、怎樣進行城市化,這是學術的深層次的問題,要認真研究,認真對待,通過立法,嚴格執法,使它就有一定的深刻性,長久性,穩定性,這才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現在由于發展太快,這方面做得不是那么理想。”他直言,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屆政府一個規劃”成了水來土掩的應急辦法,建設行業最關鍵的起步點——規劃設計較為薄弱,一些不是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建筑,被當成了最現代化的建筑,等等這些都表明,我們還處在初級階段,不夠成熟。
他尤其對于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各大城市發展超高層建筑、標志性建筑給予了強烈的否定,認為這除了是美學上的一種偏執,一種偏激,沒有多大意義。
20世紀,北美是超高層建筑的第一個中心,如今亞洲已成為世界超高層建筑的第二個中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上海、深圳、廣州、北京、重慶、武漢、天津、沈陽、大連、青島等大城市興建了上千幢超高層建筑,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建筑高度在不斷地被爭相刷新。摩天城市的天際線變化速度之快,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勢。
對于這樣的發展態勢,吳德繩表示,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人們覺悟了之后就會放棄。對于中國來說,盡管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問題,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都是建設高層建筑的重要原因,但與其蓋一座100層的高樓,不如蓋成3棟30層的樓,雖然多用了兩塊地皮,卻更加節能環保、方便安全、經濟合理。而且我國的地皮珍貴程度還不至于此。他認為超高層建筑實質上追求的是一種心態,甚至是一種不高明的美學和現代化的成就感。我們的城市化發展中要少一點這樣的“現代化”。
中國要走節約式的城市化之路
“我們不能學習美國的城市化模式,那是他們在本國的技術、經濟和環保的認識上自然發展的結果。中國不同,我們人多地少,現在又對環保、生態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過分地享受,過分地掠奪地球資源、破壞環境,是不高明、不正確的,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吳德繩認為,各國在文化、資源稟賦、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城市化的模式也應該是不同的。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發達國家、減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要發揚中華民族節約、節儉的美德,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深刻地理解人們的需要,為全國人民生活的改善,從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的角度去尋求發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城市化水平比西方更高明一些。
他對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節能就是發展就是堅持先進文化”這句話很是欣賞,認為這將節能的重要性提升了高度;同時對于現在社會上一些有錢人認為節能節約是小氣,是沒素質、沒魄力的表現,一些年輕人對節約不以為然,尤其在當前拉動內需下,認為浪費點是拉動內需、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他十分反對。
他說:“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告訴我們,人性的貪婪是其根源。而我們中國人的行為上的節約,是中國可貴的文化。記得小時候在道德和文化里面都會學到含有節約、艱苦樸素的內容,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等,這在今天仍然是有生命力的,仍然應該繼承和發揚。”
盡管已經是節能減排的專家級人士,吳德繩說,自己對于節能減排又有了新的認識:真正的綠色,要求全壽命周期的排放最少,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產品制造生產中的耗能最少,全壽命過程中消耗最少。所以,長壽命構成了綠色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一新的認識讓他將精簡節約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建筑業總體來說,與高速發展、短期更新換代的電子產業等有不同的特點,應從友善對待地球,為子孫多留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角度掌控,使建筑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走向有更高的理念基礎。”
篇章2 節能建筑是城市化的絕對追求
建筑技術
引領支持建筑美學發展
鑒于中國的建筑美學和中國建筑師的體制,存在著建筑技術和建筑科學滲透、深入和引領不足的現狀,我們的城市中不乏充斥著一些設計創新、建筑手法先進,卻不節能的建筑,吳德繩認為,當前中國建筑師的培養機制、設計院體制,使得建筑師重于藝術,輕于技術,建筑藝術的成分大,建筑技術提高的速度太慢。相比之下,外國的建筑師在機制上、分工上,是一個建筑項目設計的主導,占有領銜的法權地位,與結構師、電氣師、設備師、經濟師等在工作投入上是串聯的,這讓他們重視建筑技術,根底也更加扎實。
為了鼓勵建筑師在業務上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他在擔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期間,曾經對建筑業下過這樣的定義:建筑業是生產高價值、長壽命、有文化內涵、強迫民眾接受、對地球干擾較大、有生命產品的行業。
而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直接促成城市的興起,建筑物的大量興建,吸引大量的外國建筑師登陸中國創作“中國建筑”,對中國建筑市場以及中國建筑審美等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吳德繩表示:“中國在建筑上不是最先進的國家,因此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以后,城市建設不應該閉關自守,不應該排他。”
他說,“記得改革開放之初出國考察時,發現我們確實落后了,10年的停滯讓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拉大了。我們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是國內設計行業里頭的支柱單位,然而,對于一些外國的建筑設計,我認為我們做不出來。尤其在設計人們活動空間的想象力方面,還很缺乏。在申辦2000年奧運會和申辦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考察了很多國家,參觀了很多場館,看到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看到了2000年到2008年中國建筑的進步。”
同時他也建言外國高水平的建筑師在中國進行建筑設計時,應該虛心、認真地和中國建筑師和中國專家們進行探討,讓建筑能夠體現中國的文化和價值取向,“畢竟建筑物的地域性,建筑學的人文性,建筑業的獨特性,都要求建筑美學后面有諸多的內容予以支撐”。
他還強調,對于處在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這樣一個理念發展和強化契機下的中國來說,要批判地學習外國的建筑理念。“我深深地感到,我們在思維上、認識上還有一定的誤區。比如,靠空調實現‘恒溫恒濕’固然有其技術先進的一面,但從生理學、行為學的角度來看,并不利于人的健康。”
“在城市化進程中,建筑師身兼重任。近年來,中國建筑師有了很好的發展,存在的諸多誤區,主要是城市化進程發展太快,市場經濟造成的淺層次迷惑,這有待我們深刻的認識,及早地解決,以報答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和期望。”
通過商業機制促進節能建筑發展
當前,建筑運行能耗占到我國總能耗的25%左右,比水泥和鋼鐵等工業行業的能耗總和還要多。如果將與建筑相關的能耗,比如建筑材料的生產和運輸等計算進來,我國的建筑能耗占國家總能耗的30%到40%。 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日益壯大以及人口城市化進程的繼續發展,建筑能耗將繼續增加。
吳德繩表示,城市化要建造大量的建筑物,這必然帶來能耗絕對值的增加,但要看到,節能減排和節能建筑物是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絕對的追求,“節能建筑將會是一個歷史范疇的詞,它含有從費能建筑向低能耗建筑發展過程的含義。我認為,十年后,它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我們在做的節能標準,從政府管理上保證了在建建筑符合低能耗的要求。并且標準中的能耗評估將以實際運行數據來說話,這不僅可以杜絕偽節能、假節能,還能讓低能耗建筑成為一種商業競爭力,而這對于國家、開發商、業主、生態等等來說,是多贏的”。
就一些開發商認為采取節能措施如保溫板做厚,會增加開發成本甚至影響未來項目的銷售,吳德繩說,“在市場經濟中,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在促進節能建筑的發展中,國家要通過制定先進的商業機制規則,讓不節能的建筑賣不了高價錢,甚至沒有市場。目前,我們在制定建筑節能標示制度,另外還設想在商品房的銷售上,預留一部分尾款在以后每年的節能驗收上。盡管這方面的探索剛剛開始,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和執行難題,我想,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互相促進、互相妥協、逐漸完善、走向合理的過程。”
就今年以來資源性產品的價格總體上處于上升通道,發改委網站發文稱,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有利于推動節能減排這一觀點,吳德繩表示贊成。他說,價格杠桿能調整消耗的關注,而行為節能本身確實存在空間,如果兩方面同時具備,確實可以推動節能減排。畢竟光靠覺悟是不行的。但他也提醒,如果汽油漲價,柴油不漲價,就會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讓柴油機有所發展。如果電價不漲,油價猛漲,就會促進蓄電池車的發展。在這方面,相關部門要予以一定的政策導向性。
篇章3 智能建筑要以功能為重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相繼掀起了智能建筑建設的浪潮。美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新建和改建的辦公大樓約有70%為智能化建筑。日本則制定了從智能設備、智能家庭、智能建筑到智能城市的發展計劃。新加坡政府撥巨資進行了專項研究,準備把新加坡建設成為“智能城市花園”。建筑智能化熱潮正在引發國際建筑史上的一場革命。
我國在智能建筑建設方面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尤其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提出,節能效果明顯的智能建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數據顯示,中國建筑智能化領域市場規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億元,2006年達到238.5億元,預計2010年前將維持20%以上的增長態勢,到201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61億元。
作為德高望重的建設部智能建筑專家,吳德繩對國內智能建筑的發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建筑智能化是新技術用在建筑設備上的一個進步,我國的建筑智能化走過一些豐富多彩的發展之路,當前智能化的發展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改進和實現建筑節能,這標志著建筑智能化的春天真正到來了。
目前,北京首都機場、上海世博會場館相繼采用了建筑智能化節能化的做法,這體現了環保節能是中國的國策,智能化產業是朝陽產業,也表明智能化的普及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征!
“但建筑智能化領域,不應該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最好的設備、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全的系統配置,忽略了建筑的根本是功能。”
在吳德繩看來,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今天的主流技術和先進技術,明天會變成過時的傳統技術,而只有功能需求才是絕對的。在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上,要具有全瞻和遠瞻的設計理念,將便于升級和更換的要求作為系統設計的必要考慮。
他認為目前我國智能建筑某些功能設備普遍存在管理不善、維護不善、檢測不善的問題,一旦出現災情,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對設備重設置、輕維護是我們在智能化方面犯下的一個錯誤。日本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在日本考察、工作期間,他幾次看到,管理人員用儀器檢測辦公室消防自動控制系統。這讓他感到,智能設施不僅要恰當設置,更要認真維護,公眾演習,才能做到“設有所值,用能依靠”。他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引入智能化實現建筑節能是一種進步,但上述原則也要堅持。”
文/顧晴 攝影/王碧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