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國老人生存的艱難處境頻頻見諸報道。央視財經此前報道稱,韓國統計廳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7年韓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 61.8% 是本人親自賺取生活費。截至目前,韓國今年領取到養老金的老人只占 45.6%。因此,許多韓國老人過了退休年齡依舊繼續工作,政府也會定期為60歲以上老人舉辦“銀發招聘會”,此外還有專門招收老人的“銀發快遞公司”。
老齡化程度嚴重的日本,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據《平成 28 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2015 年,日本 60 至 64 歲的雇用者是 438 萬人,65 歲以上的雇用者是 458 萬人,13.5% 超過 65 歲的日本老人都在工作。
同在東亞的中國,情況如何呢?《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1990-2015 年,伴隨著老年人口總量的快速增長,老年在業人口數量也在增長。不過,我國老年人口在業率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 年中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業率為 26.82%,相比 1990 年下降了 1.73 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我國男性老年人口在業率都遠遠高于女性老年人口。1990 年,男性老年人口在業率為 21.06%,女性老年人口在業率為 7.49%,二者之間相差近 14 個百分點。2015 年,男性老年人口在業率為 16.46%,女性老年人口在業率為 10.36%,二者之間的差距縮小了一倍以上。
老年人更多的參與到工作中,有些是無奈之舉,但同時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退休的人越來越多,適齡工作者越來越少,各國養老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鼓勵老年人出去工作,可以提升老年人社會參與度,這也是一種“積極老齡化”策略。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的《中小企業白皮書》,日本新創業人群就有約1/3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我國的相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就曾表示,中國將采取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方式,來應對老齡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的問題。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囿于社會偏見和自身條件限制,目前大部分老年人的職業選擇還不算多。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 年,65 歲及以上還在工作的日本老年人, 45.7% 從事農林牧漁業,從事采礦業、房地產及租賃業的分別占 25% 和 22.8% ,多屬于一些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行業。
中國的情況也類似。據《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5 年,中國 86% 以上的老年在業人口( 60 歲及以上)主要從事農業經濟活動,排在之后的是制造業和建筑業。
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我國老年人口中,過了60 歲繼續工作的主要是農村的老人。《2015 年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60 歲及以上的城市老人僅有 7.24% 在工作,而在農村這一數字高達 39.22%;整體來看,老年人的在業率呈現東-中-西依次降低,在業率最高的是浙江、江蘇和江西。
這很可能是因為,城市在實行退休制度上更為嚴格,老年人過了退休年齡后就逐漸推出了勞動力市場。而農村地區的養老保障制度相對滯后,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的退休意識也沒那么強,只要身體狀況允許,通常會一直從事農業勞動。
對老年人自己來說,為什么過了退休年齡還要工作?據《關于高齡者的生活與意識的世界性比較調查》,日本、美國 60 歲以上的老人希望持續就業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想要有收入”,選擇這一理由的占比分別為 49% 和 52.7%;“工作本身很有趣,可以讓自己變得活力十足”是德國和瑞典的老人們工作的主要原因,這一選擇分別占到 48.9% 和 54.4%。
想要有更多收入來養老,和近年來經濟生活的發展分不開。日前某調查顯示,收入越高、年齡越小、居住城市越接近一線的人群,普遍認為需要更多的錢才足夠養老。目前每月收入3萬元以上的,77.78%的人群都認為需要500萬以上來養老。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 2010 年關于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調查,我國 60-69 歲的老人 42.6% 的經濟來源是“勞動收入”,隨著年齡漸長,“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將取而代之變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在老齡化勢不可擋的當下,改善老年人口的就業結構,完善老年人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是很多國家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