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23 12:32:56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戎國強
19日有網友爆料,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聲樂系一同學因外公去世向合唱老師請假,該老師表示:“你可以回去,但我要扣分。”隨后,該老師在全年級合唱課上公開拿這位同學的家事做例子說:“如果這學期你家里面有四個人去世,我這門課,你只能重修(該學院規定一學期內請假不能超過四次)?!边@位老師的言行在學生中激起強烈反彈。
對此事,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這個老師師德怎么這么差?網上很多人也是從師德角度提出質疑的。但是,僅僅對此作一個道德評價,并不能解釋:這位老師怎么會連這個也不知道:當眾假設學生家里一連死四個人,會在學生中引起什么反應?他說這種話,會讓別人怎么評價他,會引起他人什么反應?顯然,他對自己、對他人都缺乏預知。很有可能,他的認知出了問題,讓人懷疑他是否有某種人格缺陷或情商缺陷。
所謂人格,一般是指人的道德品質、氣質、能力、性格等特征的總和。所謂情商,通常是指情緒商數,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情商是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因此情商也被認為是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
社會生活充滿矛盾,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或多或少會有各種問題甚至缺陷。如果某種缺陷比較嚴重,會投射到兒童的人格(或曰個性)中。
如果家庭環境長時間得不到改善,而且在后來的教育中也得不到糾正,那么這種缺陷最終固化成為一個人的人格缺陷,他們的性格、氣質、心理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畸形;成年后,這種人格缺陷將成為他們與他人溝通的障礙。
我們不知道這位老師以前具體經歷過什么,但如果他一直是在一個基本正常的環境里長大,具備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他應該不會有如此出格的言行。因此,發生在川大聲樂系的這一事件,是對所有父母的提醒,也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提醒:在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該注重孩子的人格養成,注重人格教育。
這樣的呼吁有多少效果,可能要因人而異,因校(長)而異。要看誰更能與應試教育周旋,更能從激烈的升學競爭中爭取到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來照顧學生內心的需求。
放大到整個社會空間,我們不難發現,人們普遍習慣從道德角度評價公共事件和公眾人物,很少從道德以外的視角分析認識人和事;如果有誰從道德以外的角度分析一個千夫所指的壞人,會有巨大的道德風險,人們會譴責你“同情犯罪分子”,會質問你“立場站到哪里去了?”道德評價如果壓倒了學理分析和專業分析,就會堵塞解決問題的途徑。
道德評價具有輿論威懾作用,能讓惡人惡行有所畏懼、有所收斂。但道德評價多用于末端評價,即在事態結束后作判斷,無須太深入復雜的分析,也就是說,參與道德評價的門檻較低而獲益(道德優越感)大,因此道德話語往往占據多數優勢;其他話語如學理話語、專業話語因為要作細致具體的分析,顯得婆婆媽媽,不像道德話語那樣簡短明確,斬釘截鐵,易于掌握和運用;而學理話語、專業話語因為分析要細致,論斷要周全,容易顯得絮絮叨叨,不易吸粉。
雖然,認為川大的這位教師存在人格或情商上的缺陷,目前還只是猜測,但是在教育中對人的人格培養、教育的確還是要開始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