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是3.33∶1,絕對差距是9646元,為歷史之最。2007年,中國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48,表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貧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國家各級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不高,2000年以來基本上在7%—8%之間左右徘徊。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近70%,而公共衛生資源不足全國總量的30%。平均每千人口擁有不到一張病床、只有一名衛生技術人員。農村教育水平堪憂,有調查表明,被調查地區的農村初中升學率是30%到40%不等,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初中升學率甚至不足30%。
我國農民的消費水平比城市落后超過10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高,食品安全紅燈頻閃。前幾年發生的大頭嬰兒奶粉事件和最近發生的以三鹿為代表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其主要受害者就是農村娃娃。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我國二元結構體制造成的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無法通過一朝一夕來消除。有學者擔心,這種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仍在持續。
那么,打破二元結構堅冰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城鄉之間的差距呢?
消除農業人口進城的戶籍障礙,有利于農業人口的轉移。把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等于把農村社會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轉移一部分到城市,讓城市負擔起來。
消除戶籍二元分制,以工作居住地登記,將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加準確的統計信息,更加客觀地反映各種真實數據,為公共資源與利益的合理分配、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比如,深圳市的GDP是由800萬人創造的?還是1200萬人創造的?還是將近1600萬人創造的?它為當地及國家創造的財富,應該被多少人共享?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于農村社會之外的城市,沒有穩定的農村,就沒有穩定的城市。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城市不在此時做出這樣的“犧牲”,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中國有30多個以省會城市為代表的特大城市,2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370多個縣級市,以及約2萬個中小城鎮,大多都有承接、消化農業人口的潛力。減少農村人口,就相當于增加了涉農的投入,可以集中起更多的政策資源、金融資源、土地資源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為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業人口騰出更大的空間。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不是簡單取消農業戶口的問題,它涉及中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涉及社會的穩定與繁榮,事關重大,意義深遠。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堅冰,拆掉戶籍藩籬,讓全國公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社會公共服務,是未來建立起點公正的和諧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