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20 11:28: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忠德
近年來,井蓋缺失傷人的事件屢見不鮮,類似的如線纜裸露、線桿斷裂等設施破損現象在一些城鎮也是屢屢出現,甚至群眾反映后仍無相關部門維修,有的一拖就是幾個月。
據報道,前不久某地就發現70余處破損設施,不少市民反映,每次經過這些設施時總是提心吊膽。人們不禁要問,難道真要等到釀成悲劇,才會有人出面管理嗎?筆者認為,這些問題不僅凸顯出當前城市管理的隱患,也反映出管理者應對破損設施的“慢作為”。
在城市管理的運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由于責任主體不明確導致問題“無人認領”,或者職能交叉、涉及多個部門互相推諉的現象。解決這些問題需多部門聯動,但如果相關部門一味地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不及時維護處置,就會給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甚至留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其實,多一些安全意識,少一些懶政思想,這些問題處理起來就不會很難。為此,城市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工作機制,制定“代整治”工作制度,對存在安全隱患、不能及時找到責任單位,且財政預算未安排或其他經費渠道也難以解決的城市管理問題,由相關部門先行處理,保障市民的生活不受影響后,再尋找責任單位進行交接。比如,數字城管中心接到信息采集人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的諸如井蓋破損丟失等問題后,若與多家管線單位聯系并到現場勘查,了解其屬于無法查清產權或責任主體的“無主井”,就可啟動“代整治”,由市政設施管理部門對這一無主設施進行修復,及時排除安全隱患。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體現在城市建設、城市環境、市民幸福感等諸多方面,其中公共設施管理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一根電線桿是否安全、一個無蓋井有沒有人管,都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文明風貌,也影響著市民生活的便利與安全。因此,城市建設管理應當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立行立改、著手補缺,并推出相應的兜底措施,填補城市管理“空白”,創建和諧宜居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