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國家的城市化都要解決兩個問題:土地和勞動力。盡管城市化的發展路徑并不存在一定之規,但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看,都先是人的城市化,后是土地的城市化。
因為城市往往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水準,所以城市化意味著有更多的農村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同時,城市人口的增加會帶來城市面積的擴張,理由非常簡單:更多人口的涌入,會帶來更多的需求——對居住的需求,對工作場所的需要,所有這些需求到最后都會導致城市面積的擴張。
但中國的城市化模式卻與之相反,中國城市化首先出現的是土地城市化,即大片的農業地被改為建設用地;然后才是人口的城市化,即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在城市工作、定居和生活。為什么中國城市化模式如此獨特?這是由中國獨特的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決定的。
在現有的法律制度下,土地的城市化通過征地制度來實現。由于中國農村的土地都是集體所有,但集體所有的土地被限定于農業用途,要想將農村的土地變為城市中的建設用地,必須通過土地征收來實現。
正是這個原因,中國城市面積的擴張都是通過政府的主動擴張,而農民是無法主動為城市化做貢獻。當農民集體所有的農地變為國有的建設用地之后,政府通過土地出讓金而獲得巨大收益,而失地農民則只能獲得低廉的征地補償費用。也正是因為土地的城市化對地方政府而言屬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還會帶來不菲的土地財政,因此各地政府對于土地的城市化往往樂此不疲。
但對于人口的城市化,政府就沒那么上心了。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雖然勞動力已經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但其工作城市幾乎不給這些勞動力提供與城市居民相當的待遇,同時這些勞動力還要承載一個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名稱——農民工。
顧名思義,他們雖然在城市從事工人的職業,但其身份卻是農民。這樣做對地方政府的好處顯而易見。由于不需要對這些外來人口提供公共服務,這就減輕了所在城市的財政負擔;同時,更多的勞動力在城市里創造了更多財富,但其受益人口并沒有增加,因此城市里的原有居民也會支持這樣的制度。
從短期看,這樣的城市化對現有的城市居民和地方政府都是有利的,但若將時限拉長,弊病也顯而易見。公共服務不能均等地讓所有居民受惠,這將導致社會族群分類;同時,過分關注土地的城市化會導致出現“空心城市”。
在經濟學上,城市化意味著人口的聚集和土地的集約利用。但由于戶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已有研究證明,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規模是低于其最優水平的。當城市面積在增加,但其人口卻沒有跟進的時候,這樣的城市化注定是沒有效率的。今后中國的城市化,注定是要在改革戶籍制度上下功夫的,只有讓更多的人在城市里平等地工作和居住,才是真正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