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線教師翁愷,因愛生重教、教學貢獻突出,獲“浙江大學永平杰出教學貢獻獎”,獎金100萬元。這個獎是段永平校友于2011年設立的。
有別于中小學校所授知識多是基礎性、常識性的,大學區別于中小學的一個特性,就是注重學術。學術研究重創新;學術研究的成果,則體現為一篇篇論文,一本本論著。所以,在既往一些高校的教師考評體系中,往往是重論文、論著的。
當然,這種單一維度“唯論文是取”的考評體系,又是偏頗、狹隘的。因為一則,更本源地看,正如韓愈所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亦是教師本分。二則,眾所周知,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其核心功能不外乎三項:社會服務、學術研究、人才培養。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時要求一名大學教師,既擅長研究,又擅長教學,也未免求全責備。從實際出發,對大學教師的考評體系,理應從單一走向多元。故此,平心而論,有三類大學教師,都應視為優秀的。第一種是,擅長學術研究,但不擅長教學事務的。譬如歷史學家顧頡剛,滿肚子學問,但說話結巴,講課就是一個勁地寫板書。這類教師,多是研究員式的,如今多在高校附屬研究院所,從事研究工作。第二類,自是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成績都突出的。第三類,則是學術研究上成績一般,但擅長教學,就像老鳥喂小鳥一樣,把知識咀嚼爛透了喂給學生的。
翁愷老師算哪一種呢?既可能是第二種,也可能是第三種。總之這次,他是因愛生重教、教學實績突出,獲浙大重獎的。浙大豪擲百萬,重獎教學貢獻突出的一線教師翁愷,也是對高教界盛行的“唯論文是舉”的狹隘考評體系的反撥。
一個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成績如何,究竟誰說了算?當然一則,是高教共同體內的同行評議說了算。二則,是教學對象——學生們說了算。大學教育,本就是講究教學相長的。而這次評獎,也正是“接受全校教職工、畢業班學生的實名投票”的。
翁愷有著20多年教齡,每年承擔10多門本科及研究生課程,近兩年年均教學工作量超過600學時,近三年本科教學課堂評價皆為優秀。可見其教學實績,既體現于量多,又體現于質優。
此外,不能不提,除在本校浙大任教外,自中國大學慕課(MOOCM,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開設以來,翁愷開了5門課,單期注冊學生最高達10萬余人,累計注冊學生超183萬人。注冊學生之多,反映了其課程的受歡迎程度,而翁愷開設慕課課程,惠及他校學生和社會上的自學人士,也是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體現。
翁愷所獲獎項,去年一度空缺,可見該獎項是寧缺毋濫,相當有含金量的。
評獎對象為從事教學工作10年以上,且在浙大工作滿5年的教師,除校領導外,所有任課教師、班主任、德育導師、輔導員等,均可參評。校領導排除在外的機制,規避了挾權拿獎情況的出現,保障了評獎的公正性;參評對象廣泛,并接受全校教職工、畢業班學生的實名投票,則保障了評獎的開放性、透明性。
浙大豪擲百萬重獎教學實績突出的一線教師,是對“唯論文是舉”的考評體系的糾偏補弊。而翁愷榮獲百萬大獎,實至名歸,其榮譽,源自評獎的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