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調查發現,該廠所釋放的臭味影響范圍波及周邊的高校、醫院和居民區,對藥廠相鄰區域空氣質量檢測的結果顯示,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6月5日央視《朝聞天下》)
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讓很多人記住了“哈藥集團”這個名字,這家老牌企業,現在年銷售額近50億元,位列全國醫藥“百強企業”。然而,藥廠附近居民卻常年不敢開窗,夏天都要戴口罩;地上堆的,水里流的,空中飄的,污染物可謂種類繁多,形式多樣。
事實上,哈藥集團的臭味問題由來已久。當地媒體平均兩年掀起一輪輿論監督熱潮,但每次都是“報紙都發黃了,問題還沒解決”。筆者在哈爾濱市環保局的官網上,查閱到一份2010年的工作總結,內稱“環保專項行動取得突出成績,限期整改企業119家,限期治理企業120家……”只是,這看似雷厲風行的環保風暴,為何刮不到備受詬病的哈藥集團?難道是“只打蒼蠅,不打老虎”?
治理污染“刑不上名企”,其危害遠遠超過企業污染本身,不僅透支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造成極壞的“破窗效應”,導致污染問題愈演愈烈。要想做到共建生態保護環境,就需要徹底扭轉治污“刑不上名企”,讓每一起污染都能得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