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中國地圖,特殊的四川盆地呈現眼前。在地貌上,它呈東北向西南走勢,邊緣由一系列高大山脈所環峙,四周無缺,是名副其實的橢圓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一起構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太極天眼”。四川盆地囊括了四川和重慶的主體區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是現代產業的集聚地。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批復》(國函〔2011〕48號),成渝經濟區被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總體空間布局是“雙核五帶”。川渝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產業盆地”,是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也是四川盆地變西部高地的空前機遇,對中國西部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特殊盆地決定成渝經濟區在中國及世界的地位。作為中國第三大盆地,四川盆地是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開發最早的盆地,因為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四川盆地又成為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地形上,四川盆地是菱形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東接湘鄂西山地,北靠大巴山,南連云貴高原,廣元、雅安、敘永、云陽是這個菱形的四頂點。地質上,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紅層盆地,盆周山地的細沙和泥土被流水沖積到盆底,其中所含的鐵、鋁等礦物質經過氧化,形成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再經風化生成紫色土壤,成為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內質上,四川盆地是最富饒盆地,準噶爾盆地一半是沙漠,塔里木盆地全是沙漠,柴達木盆地是荒漠,唯獨四川盆地河流眾多,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自古號稱天府之國、“生命之盆”。蜀相諸葛亮曾贊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歷史上,四川盆地不僅歷經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演變,也曾是中國最早的經濟中心、對外交流中心,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橋梁。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南北絲綢之路、蜀布之路、茶馬古道、千里棧道,就是鐵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就驚異地發現“蜀布”、“邛竹枝”等產自四川盆地的商品。早在北宋時期,成都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比歐洲使用鈔票還早600多年。唐宋時成都(益州)是與揚州并稱的最大都市,有“揚一益二”之說。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戰略上,四川盆地是通達樞紐,從全國來看,它作為我國西部最重要的末端結點,向東承接華南華中、東部中部;作為中國的地理中心,銜接西南西北,進藏的門戶;從全球來看,它距離西太平洋(中國東海岸)1600公里,距離南太平洋(中國南海岸)1000公里,距離印度洋(孟加拉灣)1600公里,下連東南亞,上牽歐亞大陸,是東盟——中國——歐洲各國的重要通道。
特殊盆地決定成渝經濟區的產業定位。打造“中國產業盆地”,關鍵在具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成渝經濟區自然稟賦優良。天然氣、水能、鋁土、煤炭、磷、鹽鹵等資源富集,且開發潛力巨大;擁有 4000多種野生植物,5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6處世界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產業基礎較好。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是中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特色農林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工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航空航天等為主導的工業體系;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市場輻射力強,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物流、商貿、金融中心和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鎮分布密集。擁有特大城市2個、大城市6個,城鎮人口4046萬,城鎮化率43.8%,城市密度達到每萬平方公里1.76個,是西部地區城鎮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交通體系完整。鐵路、高速公路總里程分別達3936和3353公里,民用機場9個,港口貨物年吞吐能力達到13000萬噸,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內河、民航、管道運輸相互銜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總數達6900萬人,專業技術人員超過210萬人。擁有各類高等院校135所,職業技術學校789所,在校學生280萬人以上。科研機構眾多,科技活動人員約30萬人。這些決定了四川盆地要打造“中國產業盆地”,成渝經濟區要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路徑在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強工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特色在打造一批國家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形成若干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的先進制造和高技術產業集群,建設功能完善、體系健全、輻射西部的現代服務業高地;核心在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電子產業、高端制造業以及油氣化工、航天航空、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
特殊盆地決定成渝經濟區的雙核發展模式。打造“中國產業盆地”,根本在成渝經濟區的雙核發展模式。成都和重慶不僅是四川盆地內兩個特大城市群,也是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的兩大重要依托,更是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雙核”。目標在于,充分發揮“雙核”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作用,加強重慶、成都城市之間的資源整合,優化城市功能,優化空間結構,打造帶動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雙引擎和對外開放的門戶城市。重點在于,打造重慶發展核心和成都發展核心,重慶重在充分發揮直轄市體制優勢和輻射集聚作用,推進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主要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打造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國際大都市;成都重在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及特色農業,加快發展總部經濟,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優化人居環境,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大都市。途徑在于,發展“五帶”,包括建成長江上游重要的產業和城鎮集聚帶即沿長江發展帶,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城市集聚帶即成綿樂發展帶,建成連接雙核的重要經濟帶即成內渝發展帶,培育連接雙核的新興經濟帶即成南(遂)渝發展帶,建成盆地東北部重要的經濟增長帶即渝廣達發展帶。成渝經濟區的“雙核五帶”總體空間布局,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天杯模型”,東連珠三角經濟區。效果在于,形成若干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聯系緊密、體系結構合理的城市群,在產業布局上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帶動川渝毗鄰相對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保障在于,川渝密切合作,四川和重慶行政上是兩個省市,經濟上都是盆地里的一個整體區域,合則兩利,爭則兩傷,是這精彩的“雙城記”。雙城又相當于汽車的兩個輪子,相互支撐,互相促進,就會更穩更快。世界上的雙城發展事實也證明,雙城都比單城發展得快。從橢圓視角看,成渝經濟區是一個橢圓經濟區域,成都和重慶分別是兩個焦點,雙焦點揭示川渝不再爭論,將變“拔河效應”為“相撲(抱團)效應”,變“塌陷效應”為“尖凸效應”。
特殊盆地將建設成中國西部產業高地。打造“中國產業盆地”,出路在建成中國西部產業高地。從地形上看,四川盆地的獨特之處在于是中國西部經濟的“天眼”,是中國“西部雄鷹”的立足點,與塔里木盆地一起共同構成了青藏高原太極圖的兩個“魚眼”。而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極,因此中國的西部高地也是世界的高地。進入青藏高原,成都是入口、是天梯、是驛站、是營地,所以把四川盆地打造成“產業盆地”,就是建設中國西部的產業高地。《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明確了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戰略定位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提出了成渝經濟區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到2020年,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四川提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目標,第一位就是要建設產業高地。《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也明確了一二三次產業發展定位,其中農業4類20多個基地,工業8類50余個主導產業重大項目,現代服務業6類“兩體系(現代物流體系、統籌城鄉的金融產業體系)、一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商貿會展中心)、一目的地(國際知名、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并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配套10余項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區域性地方銀行上市、穩妥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扶持發展創業基金、數據結算處理中心、證券場外交易市場、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大宗商品的遠期期貨交易市場等等,鼓勵軍民技術融合創新。初步統計,成渝經濟區涉及的重大項目百余個,重大政策50多個。作為建設中國西部產業高地的風向標,目前,英業達把重慶作為其全球第二個基地,廣達把重慶作為其第三基地,全球每兩臺電腦所用CPU中就有一臺“成都造”;今年下半年,全球2/3的iPad,都將是成都制造;明后年,全球1/3的筆記本電腦,可能出自重慶。可以肯定,不久的將來,四川盆地就將成為“世界電子盆”,成渝經濟區就是國際著名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中國產業盆地”正向我們款款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