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降水普遍減少、干旱災害頻繁發生,干旱化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愈演愈烈的土地荒漠化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二者往往結伴而至、如影隨形。土地荒漠化、干旱化已成為影響我國北方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探討土地荒漠化、干旱化的內在關系對減少干旱災害損失、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及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干旱災害和土地荒漠化現狀
旱災是我國農業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在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中,干旱占40%左右。我國干旱面積約占47%,主要干旱及半干旱區在西北和華北地區。目前干旱化、荒漠化是我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從衛星拍攝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我國森林植被覆蓋情況,除東北和東南幾個省份有森林覆蓋除外,大部分地區已被荒漠化所覆蓋,荒漠化程度。
另人震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達262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7•3%。荒漠化地區普遍存在干旱化傾向。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和人類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加強,荒漠化將以更快的速度擴展。
2 人為因素是導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隨著人口的增長,由于耕地的緊缺和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人們為了生存和謀求發展,改造自然環境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過度砍伐森林、盲目毀林墾荒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發展的主要表現。我國塔克拉馬干大沙漠以及內陸所有沙漠的形成,就是人類活動破壞的結果。建國以來,毀林開荒等破壞自然環境的活動愈演愈烈。在六七十年代,“以糧為綱”的政策造成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導致植被破壞、森林面積劇減、生態環境惡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木材的需求不斷增長,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盲目砍伐森林,給林業資源帶來破壞性的壓力,過度放牧、亂挖中藥材、不合理開礦等濫用資源行為也日益劇烈。森林、草原植被嚴重退化導致土地荒漠化快速發展。據科學家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在我國北方現代沙漠化土地中各種具體成因所占的比例是:過度農墾占23•3%,過度放牧占29•4%,過度樵柴占32•4%,水資源利用不當占8•6%,建設破壞植被占0•8%,風力使沙丘擴展占5•5%,其中人為因素占94•5%。這表明沙漠化的迅速發展主要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隨著人類活動強度的增加和森林、草地等植被日益衰減,全國土地荒漠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20世紀50~60年代,年平均1560km2; 70~80年代,年平均2100km2; 90年代以來,每年達到2460~2700km2。到20世紀末荒漠化土地已經占了全部國土總面積的27•3%。
3 土地荒漠化是導致干旱少雨主要原因
(1)我國干旱區域分布按照干旱程度從小到大整體上呈東南—西北走向,與降水量分布保持一致。一個地區干旱與否決定于多年平均降水量。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降水量相差懸殊,干旱程度也差異很大。北方的內蒙、寧夏、青海、新疆、甘肅、西藏的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除長白山地區年降水量達1000mm左右,其它地區年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50mm以下。而南方年均降水量達850~1800mm,少數地區達2000mm以上,理論研究土地荒漠化是導致北方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因此南方干旱程度較輕,北方干旱程度較重。
(2)我國森林區域分布面積從大到小整體上呈東南—西北走向,這與我國干旱區域分布基本呈對應關系。我國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三大基本區。大致從大興安嶺經黃土高原東南邊緣到橫斷山脈,迄于藏南,此線以東為森林區域;從內蒙古中部向西南到青藏高原西部,此線以西為荒漠區域;二者之間為草原和高山灌叢、草甸、草原區域。
(3)具有相同地理緯度和大氣環流的不同區域,地面植被尤其是森林覆蓋率的高低是決定降水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年降水等值線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但是從我國年降水等值線圖上不難看出有兩處較大的異常區。一是從蘭州以西,在青海湖與河西走廊之間, 350mm線向西北孤軍深入五六百公里,而其兩側的柴達木沙漠和阿拉善沙漠,降水量則驟減至50mm以下。再就是新疆中北部,烏魯木齊以西及其東部, 350mm線東西向延展千余km,寬度大都不足百km,其兩側同樣是沙漠極端干旱區。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兩個區域與周圍區域降水量相差懸殊呢?從我國森林地帶分布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處分別是祁連山和天山,祁連山、天山及北疆的阿爾泰山,都是高山森林分布區。正是地面森林的存在,使這幾處成為沙漠干旱區中的降水特區。
還有,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和印度沙漠都在北緯15~30度之間,而與這一沙漠帶同緯度的中國的華南和江南地區卻是濕潤多雨。北緯40度及其以上地區,歐洲和北美濕潤多雨,中國北方和中亞卻十分干旱。上述兩組地區緯度相同,尤其是盛行西風帶上,同樣的大氣環流,導致降水相差懸殊的主要原因,還是歸因于地面植被。
(4)土地荒漠化是我國北方地區干旱少雨主要原因。我國北方近幾十年來持續干旱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并非自然氣候周期變化所致。據考古和環境地理學研究成果,在4000年至7000年前,我國北方的森林覆蓋率超過一半,降水量則為目前的二至三倍。在全新世中期,即前8000年至3000年之間,氣候曾經相當溫暖濕潤。中國古代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時代,被認為是這個時期中距今4000多年前濕潤多雨、河流泛濫、湖泊溢流的口頭記錄。那時北半球溫帶地區的落葉闊葉林極其發育,中國北方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超過50%。在河南安陽殷墟,曾出土亞洲象、犀牛和馬來貘。目前發現的亞洲象分布的最北位置甚至到河北陽原,那里是毗鄰山西大同的山區,緯度比北京市區還要高一些。這些都證明,全新世中期我國東部亞熱帶的北界曾至海河流域。黃河流域之所以能夠成為華夏文明發祥的核心區,也因為那時它的水熱和植被條件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全新世中期時撒哈拉沙漠、印度的塔爾沙漠、中東地區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以及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某些區域里都有人類活動,一些區域人類聚落遺址還很密集,農業耕作和灌溉工程都很發達。那時的人們顯然不會生活在沙漠之中,是人類的活動使這些原本適宜生存的地區最終成為沙漠。西漢時期曾顯赫一時的“樓蘭古國”神秘般的消失,唐代玄奘取經回國時所經過的尼雅是“澤地熱濕,蘆草荒茂”,而現在樓蘭遺址和尼雅遺址都已經深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深處。以上事實說明,由于我國北方地區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能力相對脆弱,只要地面植被一經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即陷于紊亂,土地荒漠化便迅速發展,于是降水很難光顧,干旱就接踵而至。荒漠化造就了氣候的干旱,干旱又加速了荒漠化的進展而使得氣候更加干旱。
4 芻議
土地荒漠化導致生存環境惡劣,喪失生存條件,應引起高度重視。遏止土地荒漠化,堅定不移地進行生態建設,竭盡所能的恢復森林植被,建設良性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使命。
(1)廣泛深入地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文化素質,使關心、愛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形成全社會的風尚。
(2)認真保護現有各種森林植被,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恢復生態植被。杜絕各種急功近利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的行為,防止自然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
(3)加大生態建設及投資力度,嚴格建設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資機制、建設管理機制和科學運營機制。
(4)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和草原植被的違法犯罪行為。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加強預防監督,對肆意破壞植被、濫開濫采的行為要依法嚴厲查處,對事態嚴重的要依法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