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25 11:25:47
來源:東方網 作者:汪昌蓮
23日傍晚,華燈初上,北京郵電大學田徑場地的一紙通告,打破了周邊居民十幾年來養成的習慣——晚飯后去操場遛彎。因為從23日起,該田徑場地需憑本校師生證件才可進入。幾位市民圍成一堆兒抱怨:“高校的操場越來越難進了!”(6月24日《北京晚報》)
不可否認,在非雙休日的時候,高校的體育場人滿為患,給校園教學秩序造成一定困擾;特別是,有的市民占道暴走、操場遛狗,導致噪音、垃圾難管難禁,給學校帶來交通、治安等諸多隱患。如此語境下,北京郵電大學實行門禁制度,體育場拒絕校外人員進入,也是出于維護校園安全的考慮。基于此,北師大等高校,也采取了同樣的“限外”措施,有的則實行收費管理。然而,高校封閉體育場,屬于因廢噎食,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事實上,一些高校對市民的“傲慢與偏見”,依然存在,即便是市民大都做到自律自重,也未必能夠得到認同。市民不斷融入校園文化,卻難以真正融入。市民的處境和生活狀態,需要高校深入的了解和尊重。同時,市民若想得到高校認可,首先需要從自身素質上融入校園,需要從一些細節做起。從某種程度上講,穿戴整潔一點,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亂扔垃圾,愛護體育場設施、遵守校園秩序等文明表現,都不存在多少技術含量,都需要市民“入鄉隨俗”,用心去做。
可見,高校體育場對外“謝客”,表明高校與市民之間存在文化隔膜,需要雙方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特別是,一些高校對市民持開放的態度,卻沒有用更開放的辦法,應對市民融入校園。如果校方不是消極地而是積極地去應對,情況或許能好許多。市民熱衷于在高校體育場鍛煉,除了滿足健身需求之外,還有一份對高校的美好憧憬。如果高校能這樣看問題,或許就能理解和接納市民進入體育場了。特別是,市民本身也是高校的建設者,付出過辛勞和汗水,理應得到高校的尊重和包容。另一方面,市民也應多注意細節,做到文明健身,禮讓師生,遵守校園秩序。只有雙方相互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
更何況,高校體育場,理應與市民共享。去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開放對象、收費標準、安保機制做出規定。可見,高校體育場屬于師生,也屬于所在的城市,更屬于每個市民,理應讓城市和市民共享。任何時候,自我封閉都是解決問題最壞的辦法,高校師生不妨以自已的執著和真誠,試著去打動市民,改變他們不文明的習慣。開放的高校,才是最美的。一個開放的高校,只會讓人更尊敬。打開校門,讓高校融入城市,與城市一起進步成長;也許若干年后,市民進入高校體育場鍛煉,非但不會成為高校的煩惱,反而會成為高校扮靚這座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