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第14次院士大會6月1日在北京閉幕。59歲的礦山安全技術專家李曉紅院士當選為新一任院長。未來他將率領工程院全體院士為中國夢的實現奉獻才智。
中國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李曉紅是繼朱光亞、宋健、徐匡迪、周濟之后的第五位中國工程院院長,也是唯一一位擔任院長時還不滿60歲“年輕人”。
《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中國工程院院長、副院長由院士大會在本院院士中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6月1日當選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的是陳左寧、鐘志華、鄧秀新、何華武、王辰,其中陳左寧是連選連任。
新任院長李曉紅是重慶合川人。1978年考入重慶大學采礦系,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其間,1989年至199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2003年擔任重慶大學校長,2010年轉任武漢大學校長,2016年調任教育部副部長。曾任煤礦災害動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所在學部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李曉紅長期致力于水射流技術及其在煤礦安全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在煤層氣開采及復雜煤礦瓦斯災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針對我國復雜煤礦瓦斯災害嚴重這一重大安全問題,李曉紅提出了超前防治災害與煤層氣開采利用一體化的學術思想,發明了一種能產生脈沖應力波和聲震波的氣、固、液多相振蕩射流,創新性地研發出多相振蕩射流在煤層中網格化造縫增強透氣性和強化瓦斯解吸技術,自主開發出超前治理煤礦瓦斯災害成套裝備,已在重慶、四川、貴州、山西、河南、安徽等近50座煤礦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成果已被財政部列為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全國起到了一定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李曉紅現正致力于超臨界二氧化碳強化頁巖氣開采的研究。
國家“973計劃”超臨界二氧化碳強化頁巖氣高效開發基礎項目是通過超臨界二氧化碳破巖、壓裂增滲、置換頁巖氣機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形成超臨界二氧化碳強化頁巖氣高效開發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具體技術是將液態二氧化碳注入頁巖氣井下。當溫度和壓力處于31.1攝氏度7.38兆帕以上時,二氧化碳就處于超臨界態,此時它既有氣體的低粘度、超強的流動性和滲透性,又有液體的高密度。頁巖對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是吸附頁巖氣的4-20倍,超臨界二氧化碳能將地下的頁巖氣擠出。
2017年6月17日,李曉紅項目組在陜西延長石油-延2011井進行了我國首次頁巖氣超臨界二氧化碳壓裂現場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把二氧化碳壓入地下封存的同時,把頁巖氣采上來利用。這一成功標志著我國在自主探索陸相頁巖氣高效開發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突破,在這一領域走到了國際前沿,有望開辟一條綠色、環保、高效的陸相頁巖氣開發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