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種農家樂、生態農莊遍地開花,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門。半月談記者近日在多地實地調查,發現很多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問題突出,污染防治和監管滯后。一些標榜“生態”的農莊名不副實,污水排放之處成了臭水溝,油煙排放之處成了“黑土地”。(5月28日半月談網)
農家樂出現“前門生態、后門排污”現象,凸顯經營者環保責任無意識,一心只想實現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計降低經營成本。這是資本屬性的又一次赤裸展示。所以,希望資本自覺保護環境,是不太可能的,惟有建立必要的環保制度,約束資本在建設農家樂時必須同時遵守環保制度要求,落實環保措施,確保“后門不污染”,才能獲準申請登記和開業。而當下恰恰由于制度闕如,開建農家樂沒有剛性環保要求,資本則求之不得。這正是當下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的根本原因。
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現象,與當前環保治理、監督缺失不無關系。當下環保工作的重點對象是治霧霾,重點區域是城市污水、工業區、水源地、重要河流沿線、交通沿線等,重點領域是治理工業污染、排放污染、水污染等,農村污染擺在次要位置,而農家樂尚未進入某些地方的治理視線,同時,有的地方還沒有時間、精力和財力治理農家樂污染,所以,農家樂是否環保,就靠老板的“覺悟”。
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老板不會主動解決農家樂的污染,一方面認為農村“地大物博”,可以自行“消化”——發大水就沖走了,殊不知這是以下游為“壑”,整個自然生態的破壞不會因此改善;另一方面,有的人認為治理農家樂污染是“政府的事”,與農家樂無關。這種賺錢歸自己、污染歸政府的邏輯大有人在,也是當下環境污染突出和環境治理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倒逼農家樂堅守環保底線,必須立規約束,而不是靠老板的“覺悟”。
農村綠樹成蔭,空氣好,還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農家樂“前門生態”越來越吸引游客周末度假、消費,農家樂越來越興旺,尤其國家出臺了“振興鄉村”的戰略,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一夜之間,無數農家樂興旺起來。這本是好現象,農家樂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繁榮了農村經濟。但是,由于治污標準和要求缺失,伴隨著農家樂的興起,農家樂對農村環境的污染開始凸顯,污染向農村“轉移”的現象值得關注,一旦農村被污染了,水源保護和流域治理成效也將打折扣。因此,千萬別漠視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現象,等到農家樂污染嚴重了再來治理,問題就嚴重了,治理難度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