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21 10:53:41
來源:新京報 作者:葉青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回望過去,我們可以斷言,1978年是中華民族的關鍵之年,也是許許多多“新三屆”的關鍵之年,其中包括我在內。
對于“新三屆”來說,1978年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經過拼搏,來自于工農兵隊伍的77級拿到了來之不易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在少有的春季入學。而對78級來說,1978年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經過半年的備考、考試之后,也在八九月份拿到入學通知書,如愿以償地步入大學殿堂。而對79級的中學生來說,1978年過得也并不輕松。在1978年的下半年,夜以繼日地看書、復習,準備迎戰越來越規范的高考,爭取在來年能夠如愿以償。
我的成績只能讀“冷門”的財經專業
由于我是1978年畢業的高中生,又是復讀一年之后在1979年考上湖北財經學院的,加之父親是中學老師,因此,對1978年發生在“新三屆”身上的一切,都覺得歷歷在目。
1977年的高中生,是最后一屆應該上山下鄉的高中生。1977年炎熱夏季的一個早上,在福建省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附近的一處坡路上,排著一個車隊,車窗上貼著每一部車要去的公社的地名,等待著即將奔赴到各個公社的知識青年。
但是,很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又回到了縣城。因為在1977年10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恢復高考。為了這次備考時間不多的高考,建陽一中也是“蠻拼的”。從各公社中學調回原來下放的老教師,把最好的教室拿出來給備考學生使用。當時在縣城出現了一個奇特的風景線:每當華燈初上的時候,四面八方大都穿著工作服的年齡相差很大的青年人群涌向了一中最大的教室,年紀不輕的老師們在白天上課之后,晚上繼續給這些十年之間畢業的學生系統復習。教室里坐滿了,有人就站在窗外,生怕漏掉老師的一句話。
這些能夠坐在教室里聽課的學生,是經過一次次考試選拔出來的,保證有限的教學資源能用在刀刃上。
由于我父親是一中的老師,唯一一次擁有了一個特權——我雖然不是77級的,也在教室里有一席之地。
1978年,我參加了高考。可惜,我的成績并不理想,只能夠上當時的南平師專。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繼續復習一年,1979年再來一次,如果還是只考上師專,那就去上。
1979年的高考,我的成績仍然不夠理想。但是,好歹考上了本科,在班上考上本科的同學中,我可能是最后一名。廈門大學、福建師大等省內大學與我無緣,只能去讀省外的大學,而且中文、歷史、哲學、政治之類的“好專業”都上不了,最終只能選擇上打算盤的財經專業——湖北財經學院財政專業。從現在來看,財經是極為熱門的專業。但是,當時不是這樣的。學財經是文科生最后的選擇,原因是當年的文藝青年太多了。
由上可知,1978年不僅僅是國家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的選擇之年。
1978年:我人生的選擇之年
如果我1978年上了師專,那么現在可能會是一名中學老師。
如果1979年,我的高考成績很好,上了廈門大學、福建師大之類的大學,也許會在老家福建工作。
如果1979年,我到武漢讀書,讀的是非財經專業,也不會成為一位經濟分析的熱心者。
如果1979年,我在湖北財經學院學的不是財政學,我也不會以孔子的財政思想作為本科、碩士論文題目,以會計史作為博士論文題目,不會以言行一致的傳統文化激勵自己而成為“中國公車改革第一人”,不會成為一名媒體評選的影響中國2011年度人物。說不定也不會成為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而得以直接在自己身上實施公車改革。
回想40年的人生旅途,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很重要的,都不能含糊。
這就好像是開車行走在密密麻麻的高速公路網上,每一次選擇一個岔路口,都決定了你與未來目的地的距離。一旦走錯了一個匝道,可能就會有“南轅北轍”的效果。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一樣,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錯了扣子,不及時調整的話,就會一直錯下去。
40年來,就是這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生選擇,引導我一步步走到今天。而在這些選擇中,1978年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