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會學是以城市的區位、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規律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圍繞城市社會學的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專家學者。
揭示城市社會發展規律
城市生活擁有迄今為止其他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無法比擬的多樣性,同樣也滋長了理論的豐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施蕓卿表示,傳統的城市社會學研究與多學科交疊,從人類生態學、歷史/制度及全球化等視角,呈現出研究城市的不同路徑,以此來探討城市的本質、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以及城市如何運作等問題。
城市化是世界范圍的大趨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能認為,在鄉村人口日益向城市遷移集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主要通過以城市構成的節點網絡而流動擴散,城市政府的治理實踐所卷入的政策人群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城市社會學在社會學各分支中所處的學術地位日益提升。城市社會學為我們理解城市中各類社會行動者的社會命運、社會行動者和空間的互構關系,以及長時段內城市地貌的演變和轉型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框架。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蔡禾表示,城市化不僅是一個人口、資本、知識、技術等資源向城市聚集的過程,更是社會結構的重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變化、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流變、追求實現社會平等與社會公正的過程。城市社會學正是以研究以上問題為己任,揭示城市社會發展規律,為城市社會和諧有序發展提供學理和實踐知識。
為城市規劃提供人文思考
豐富的理論資源、研究視角,以及城市發展實踐,在城市社會學領域催生了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劉能表示,從空間視角出發,當前城市社會學的核心研究領域包括:關于城市空間地貌之宏觀形塑機制的個案研究;城市亞文化的認同強化、社群建設和動員潛力;技術、監控、城市大數據體系的一體化和智慧城市的前景;建成區的空間功能規劃和人類行為促進;空間特征、環境正義和社會不平等;全球城市體系間的互動和交換;城市邊界管理和空間形態改造運動等。
蔡禾認為,現階段城市社會學應聚焦以下領域的問題。一是回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在分析城市人口和城市格局變化的基礎上,關注人們在市場機會、公共產品供給、社會發展空間與市民權利上的公正與平等,探索縮小社會差別的路徑。二是在城市人口的民族、宗教、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異質性不斷增加的趨勢下,研究社會流動的原因和態勢,認識不同社會群體在城市的集聚、擴散和互動,探索促進社會融合的機制。三是研究城市擴張和舊城改造對不同人群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空間重構對歷史文化、集體記憶以及社區共同體的影響,為城市規劃提供人文與社會的思考。四是研究新社會階層和中等收入群體的增長,了解他們的階層構成、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分析他們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五是研究在大眾傳媒發達、互聯網高度普及的城市環境下,人們的利益訴求方式、集體動員機制和群體行動模式,為化解社會矛盾、調節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法制建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的基礎等。
重視學術研究與對策研究相結合
對于如何推進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施蕓卿表示,鑒于城市社會學的理論資源豐富、研究取向龐雜,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社會學研究,其選擇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式的要旨在于對當下社會問題的回應。這就需要我們回到中國的歷史和當下,關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獨特性及其背后的動力機制。
在劉能看來,首先,就是要從以某類社會行動者為主體的研究,轉向以空間為主體的研究。在社會學早期傳統中,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生態學或人文生態學的主旨之一,就是去解釋社會現象或社會結果的空間分布態勢。芝加哥學派的理論,是對共時性社會結果的一種空間解釋,即用地域特征去解釋社會結果。當前我們可以借鑒這個傳統,逆轉當代中國城市研究的個人化趨勢。新城市社會學和批判地理學的核心視角也是一個空間生產和再生產的視角。
城市社會學應在學科發展和城市實踐中有所作為。蔡禾表示,必須重視把學術研究與對策研究相結合,使城市社會學在回應國家重大問題上有一席之地;重視把學術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城市社會學得到更廣泛的社會認知;重視城市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跳出狹隘的單一學科視野,發現新的問題并促進學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