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善待“舉牌”是一種素養
廣州高一學生陳逸華在地鐵站舉牌反對地鐵“統一化”改造,并多次提出質疑,廣州地鐵回應稱改變原方案?!芭e牌哥”為何能撼動一個浩大工程?“舉牌”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社會意識?此事又從什么意義上啟示了社會管理的“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要有“發力支點”
河北讀者 張蘭軍
小小少年撼動浩大工程,其發力的“支點”在哪兒?
一是言之有理有據。無論是工程本身勞民傷財、煙塵污染,還是破壞“一站一景”特色,降低車站識辨性,陳逸華慷慨陳詞,不是憑空所想,而是依賴深入的調查,全面的思考。二是持之有節有度。先是通過微博和論壇提出質疑,再是到地鐵服務臺直陳,直至最終在地鐵口打出橫幅,收集簽名。雖說其間不無偏激,但總體而言,還是冷靜理性,有節有度。三是行之貴在有恒。一通緊鑼密鼓,一番眾人拾柴。從地鐵公司首度回應,到陳再次提多點質疑,再到公司主動約見,終于使事情有了“大轉變”。
當然,除陳逸華自身的理性、智慧、活力、責任、執著外,地鐵公司也頗見風度。美中不足的是,整個過程中,沒見“聽證”的身影,難覓“制度”的蹤跡。交換意見中,只有少年的一腔熱情與當事公司的反躬自省。試想,以此工程投入之大、用時之長、影響之廣,如果有聽證制度,是否也會這般毫無阻礙地面世?而制度化的表達與監督,又不知匿于何處?
現代社會沒有“人微言輕”
廣西讀者 苑廣闊
公眾對這一事件的肯定,反映著一種良好的意愿。假設地鐵公司不理會中學生的抗議,堅持原來的改造方案,結果會怎樣呢?結果就是不但要浪費更多真金白銀,而且會挫傷包括這位中學生在內的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這種看不見的“損失”,甚至要超過經濟上看得見的損失。
不管是香港老太一個人“逼?!备壑榘目绾4髽?,還是廣州中學生一個人改變了廣州市地鐵一號線的翻新方案,都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現代社會中,沒有“人微言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社會管理,改變社會現實。這樣的聲音,值得政府、公眾和社會共同期待。
要真正告別“人微言輕”的傳統觀念,不但要允許每個公民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要讓他們能夠通過這種聲音和意見,達到參與社會管理的目的。很顯然,這是一個公民和政府良性互動的過程,公民積極發聲,政府部門積極響應,而這種響應又會反過來促進政府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既應該是公民參與的推動者,同時也是其受益者。
廣東讀者 唐昊
雖然“舉牌哥”的舉動,贏得諸多贊賞。但設想一下,如果是你的孩子要跟類似地鐵公司這樣的機構較勁,你會支持,還是勸說放棄?相信很多父母會選擇后者。的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準則仍是我們的行為底色,怕惹麻煩、怕擔風險甚至怕影響學習,也是實實在在的現實選擇。或許,更多的“舉牌哥”,就是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慢慢磨去棱角、失去個性,對公眾、對社會、對他人變得冷淡冷漠。
在這個意義上,“舉牌哥”也是對社會的一個教育。你是廣州市民,總免不了乘坐地鐵;不是廣州市民,也可能來到廣州用上地鐵。而且,從更大程度上說,廣州地鐵改造的問題,也是一種共性的問題。“政績工程”的修建、城市文化的流失、公共財政的浪費等等,都會切實地影響到每個人的權益和生活。在社會生活、公共事務中,沒有誰“置身事外”。每個人都積極地參與建設和管理,才能讓這個社會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