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八條”、各地樓市限購令不期而至,保障房建設驟然提速,新一輪宏觀調控撲面而來。對于房地產市場,國家已有過多輪調控,這次調控主要是限購。同時,政府還加大了保障房建設力度。這等于雙管齊下,從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給兩方面來調控。
對于房地產公司而言,這究竟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其生存發展的“縫隙”究竟在哪里?房價上漲不會停止
安居樂業,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生活觀念,是中國最大的民生問題之一,老百姓對房屋一直呈現剛性需求趨勢。但,中國的房地產目前還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產業。它的第一項生產資料即土地是由國家提供的,也就是所有房地產企業都要和政府部門“做生意”,國家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了房地產行業的形勢和走向。
以上兩個視角,是解釋中國房地產市場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的基本支點。也因此,過早地判斷調控的效果如何,尚需時間觀察。有一點,就現有房地產政策而言,如果執行得好,絕對能夠保障房地產產業健康發展,不會出現太大泡沫。
就房價而言,近期一、二線城市房價會在高位維穩,市、縣、鎮房價則會快速上漲。一兩年后,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就會推高至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水平。整體上,如果中國15年內城市化率要從現在的46.6%,每年1個百分點增長到60%以上,那么,可以預料,房價上漲不會停止。這還不考慮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等因素。
地產企業發展模式
今年,宏觀調控、限購等政策舉措對中小房地產企業形勢不利,一些企業會因資金鏈斷裂而垮臺。一個嚴重現象是,在銀行收縮信貸的同時,大量的社會資金通過擔保、信托、地下錢莊等渠道進入地產企業。
不過,就未來發展趨勢而言,房地產企業仍能大有作為。
概括而言,房地產企業發展模式有以下幾種:
投機型(藍領)。幾個好朋友,湊上幾百萬,在較為偏遠的地方買一塊地,借街道開發等名義蓋起幾幢樓,一個小型的房地產公司就誕生了。這種機會如今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少,但在縣、鄉(鎮)正當其時、如火如荼。其深層背景是,市、縣以下,政府招商引資迫切,而土地是招商引資的最重要工具,土地批復手續常常不規范。就筆者所了解,這種情況近來在基層鄉鎮普遍出現,它也是中國不發達地區“城鎮化”中“鎮”的一般起步狀態。目前,一些中小型房企已開始著手開拓這類市場。
市場競爭型(白領)。這是指有一定的資本積累,主要靠政府拍地生存的中型房地產企業。它們處于“被動”生存狀態,有地就干,無地就停。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房地產企業屬于這類。它們喝的是市場經濟的“奶”,下的是市場的“蛋”。面對目前的形勢,它們如想獲得更為長足的發展,也必須上山、下鄉,在縣、鄉(鎮)大展拳腳。
品牌輸出型(金領)。主要指中國一流的品牌房企。它們各自有各自的核心競爭力,或住宅或商業,或兩者兼備。它們所到之處,鮮花、美酒加掌聲。因而,它們開發的項目大多是所到城市從眾多項目中挑選出來的,帶有許多優先性條件。
典型的地產公司有萬達、寶龍、升龍等。例如,萬達的開發項目位置往往由其“挑揀”,政府對其項目的拆遷,常常事先做出承諾,土地、規劃等手續辦起來基本上是“綠色通道”。在河南,寶龍做中牟市雁鳴湖旅游地產,一口吃下幾千畝,條件特別優厚。而作為河南城中村改造第一戶,政府部門、銀行對升龍提供的支持,其他房地產公司很難望其項背。
政商合作型(紅領)。這類開發模式又分兩小類。第一類,一級土地運營。這種房企與市、縣(區)政府聯合開發新區,它們按照城市規劃,先期投資道路、綠地、橋梁、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甚至教育、衛生設施,然后分階段開發政府提供的土地。這種公司置換土地的升值空間大,具有土地開發的主動權,獲利常常十分可觀。
典型的如東方今典和盛潤等。前者據說已在河南9個市、縣簽約拿下一級土地運營合作項目。在河南,這類公司會越來越多,許多有實力的房企一旦“入門”,如入金山。
第二類就是與政府投融資平臺單位合作開發項目。2010年4月,國務院下發通知,停止或限制所有與地產有關的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運作,城建、交通、水利、房建等政府投融資公司都處于整頓狀態,城市大量基礎設施開發計劃無法實施,財政對此無能為力。為解決城市發展的緊迫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勢必會用土地來換項目。這樣就給一些有實力的房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土地來源渠道。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模式勢必會產生一類政商合作型房企,發展前景無量。
房企新商機
綜上所述,無論國家調控政策如何,房企今后仍然面臨著諸多發展的“縫隙”和商機。如果做出系統梳理,那么值得研究的將有許多方面。
第一種是參與城市、工礦的棚戶區改造。這是唯一一項不受新政影響的地產項目,往往是各級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在規定期限內務必完成。其優越性遠超都市村莊改造。這是新形勢留給房企的一條暢通小道。
第二種是房企可以參與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雖然利潤有限,但旱澇保收,能塑造企業的社會形象。
第三種是到縣、鄉(鎮)發展,參與城鎮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此間的發展空間極大。其原因多樣。由于限購,許多投資者把目標轉向縣、鄉(鎮),這些地方由于房價低、升值空間大、投資小,房產銷售目前逐漸趨熱;而一些謀求創業的小老板,如過江之鯽回家買地、買房,投資賺錢的同時預備養老。同時,由于縣、鄉(鎮)的招商引資如火如荼,大批農民返鄉就業,他們在大中城市買不起房,返鄉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需求。
第四種是與政府或政府主導的投融資平臺合作,參與市、縣(區)一級土地運營,聯合造城;或參與交通、水利等基建設施項目建設。
第五種是開發旅游地產。各個地方旅游景點改造及其配套商業、住宅、別墅綜合性項目,機會很多。目前建業已經率先涉足,與云臺山、神農山等展開合作,參與這些景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21世紀、興亞等也已悄然布局。
綜合以上“商機”,一條主線極為明顯,即積極而密切地關注政策導向,結合地方需求,與有關方面結成“同盟”,這樣就能造就萬民之福,也為自身贏得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