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社會保障迎接挑戰
城鎮常住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轉折點將現
“十一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覆蓋人群迅速擴大,待遇水平不斷提高,階段性成果顯著。展望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社會保障發展將面臨哪些新挑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表示,挑戰主要來自三方面。
其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據介紹,“十二五”時期,國家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內需。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社會的“安全網”也是經濟的“調節器”,必須盡快彌補制度缺失,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這樣才能有效消除百姓在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的后顧之憂,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
其二,城鎮化加速,對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47.5%,比“十五”期末提高4.5個百分點。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將出現城鎮常住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轉折點,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1%。在城鎮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人員在城鄉間頻繁流動的格局,進而產生整合既有的、城鄉分割的社會管理體制的需求。這就要求加快各項社會保障政策的統一和銜接,從制度上消除影響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障礙,打通城鄉制度間的轉換路徑。
其三,人口老齡化來勢兇猛,對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0年我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8%,預計到“十二五”末期將達到15%左右,到2030年前后,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峰。這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影響巨大。
從無到有,優先解決制度缺失
力爭做到養老保險制度上的全覆蓋
面對新的挑戰,人社部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不斷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努力為百姓解除后顧之憂。在此過程中,將優先解決制度缺失的問題,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了更多人,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實施,新農保開始試點,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空白點,例如城鎮非就業居民還缺少養老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
今后,我國將加快彌補制度短板,特別是建立實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通過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新農保三項制度,力爭做到養老保險制度上的全覆蓋。2011年,新農保試點范圍還將擴大到40%的縣,重點向民族自治地區、貧困地區、陸地邊境縣、革命老區傾斜。
此外,國家有關部門還將出臺政策措施,統籌城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生活、促進就業、預防失業的失業保險制度體系,建立并形成工傷預防、補償、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大力發展補充性社會保險。
從窄到寬,繼續擴大覆蓋面
今年把大學生全面納入居民醫保范圍
讓人人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是我國社保建設的一大目標,也是社會保障公平性的體現?!笆濉睍r期,我國將繼續下大力氣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擴面的重點是非公有制單位職工、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農民。其中,新農保將加速推進,力爭在“十二五”期內實現制度的全覆蓋。繼續解決體制轉軌的歷史遺留問題,將未參保集體企業已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企業“老工傷”人員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
據透露,2011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將力爭達到2.65億?;踞t療保險要把大學生全面納入居民醫保范圍,同時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研究全民參保登記制度,擠壓重復參保和補貼的水分,完成4.4億人的擴面目標,使城鎮參保率達到90%。工傷保險方面,將在今年4月底前把國有企業有傷殘等級的“老工傷”人員及工亡職工供養親屬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年底前全面解決“老工傷”問題,并力爭擴大覆蓋面至1.7億人。
從低到高,穩步提高保障水平
擬建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
當前人們對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的呼聲很高。人社部負責人表示,保障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今后要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群體間的社會保障待遇差距,建立正常待遇調整機制,保障弱勢群體,使保障水平做到持續、有序、合理增長。
2011年,我國在落實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調整、確保按時足額發放到位的同時,還將研究提出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意見,并按《社會保險法》規定,統一建立實施遺屬待遇和病殘津貼制度。
今年,居民醫保的財政補助標準將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同時也相應適當提高個人繳費額。居民和職工醫保最高支付限額要普遍提高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職工平均工資的6倍,并全面推行居民醫保門診統籌,降低大病、重病患者的個人負擔。
今年還將落實工亡家屬一次性補助金全國統一為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倍的標準,相應提高各等級工傷傷殘人員津貼標準。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