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3日電 回溯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順應時勢的國家往往脫穎而出、立上潮頭;不能及時應變的國家則易陷入各種困境,發展進程波折起伏。
環顧今日世界,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世界經濟格局變化顯著,轉型加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追求漸成共識。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仍在思變,也仍需思變,辨析機遇與挑戰,思索經驗與教訓,追求與世界共同獲得長遠之繁榮。
世界經濟格局:南起北落
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勾畫全球經濟形勢時預期,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將延續發達經濟體增長較慢、發展中經濟體增長較快的“南高北低”雙速復蘇局面,新興經濟體將繼續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
IMF在其春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11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4%,2012年增速則為4.5%。其中,新興經濟體經濟仍將強勁增長,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均將達到6.5%,而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將分別為2.4%和2.6%。
世界銀行也在日前公布的《2011全球發展地平線——多極化:新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測,新興經濟體作為一個整體在2011年至2025年期間年均經濟增長將達到4.7%;發達經濟體的同期增長為2.3%;到2025年,六大新興經濟體——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和俄羅斯將占全球經濟增長總量一半以上。
日本央行4月底發表半年一度的《經濟和物價形勢展望報告》指出,去年秋季以來,在新興經濟體和資源富國的高速增長帶動下,世界經濟增長再次回到較高水平。2011年和2012年,世界經濟整體仍將保持較高增速。
增長動力從“北”向“南”的轉移背后,是世界經濟轉型加速的趨勢。發達經濟體在減少家庭債務的過程中,消費將趨于正常化;亞洲等地國家出口的高速增長也將向常態回歸,新興市場正著眼于在外需與內需之間取得平衡,并逐步倚重國內消費。均衡、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理念日益成為各方共識。
世界經濟風險:各有挑戰
IMF亞太部主管阿努普·辛格最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全球經濟復蘇呈現鞏固態勢,但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都面臨政策挑戰。
辛格談到,發達經濟體的問題是經濟增速過低、無法迅速降低失業率、財政整頓推進艱難等。與此同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增速強勁,但部分國家存在經濟過熱風險,遭遇信貸增長過快、房地產價格高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全球產業鏈受重大自然災害沖擊等內外部問題。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下行風險對當前經濟復蘇構成阻礙。日本央行報告列出今后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下行風險,包括:美國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壓力依然巨大,對經濟形成拖累;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再燃,對金融市場帶來新的動蕩,并影響實體經濟;日本公共債務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長遠來看會給實體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新興經濟體,雖然采取了緊縮措施,但經濟過熱和通脹問題依然存在.
就通脹問題,國際金融協會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薩特爾認為這是特別值得關注的風險,一方面會沖擊商家的利潤率,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居民消費意愿下降。他表示,較高的能源價格對經濟復蘇尚需鞏固的發達經濟體沖擊明顯,而食品價格高企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沖擊更大,因為在這些國家,食品開支在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中的權重更大,對通脹的影響更明顯。
鑒于經濟基本面的差異,主要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宏觀政策上出現差異,這種步調和方向的不同也使世界經濟面臨新的變數。花旗集團中國區投資研究與分析部主管沈明高就談到,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在貨幣政策上,目前兩國表現出一方量化寬松,另一方量化緊縮,這增加了相互平衡的難度,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政策協調。
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市場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變數多多,中國經濟也面臨更加復雜的內外形勢。同時,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的轉變趨勢,正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正在成為越來越大的全球市場,比如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出貨量就非常大。中國的角色越來越不局限于一個全球‘供應者’,”瑞銀集團亞太區財富管理研究主管浦永灝說。
熱銷中國的遠不止于蘋果手機。發達國家的許多家電產品,從冰箱、洗衣機、烤箱到咖啡機,都在角逐中國市場。中國市場不僅成為消費者的樂園,也成為全球商家競爭博弈、尋求新機會的熱土,更成為拉動全球需求的新動力。
在中國市場擴張的情況下,伴隨著金融創新,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消費模式和品種越發豐富。首重GDP指標的“唯增長”模式、出口拉動型經濟也在向著涵蓋經濟、民生和環境等多項指標的綜合發展模式轉變。
德國經濟界人士認為,中國經濟仍將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德國媒體認為,中國在國際經濟危機期間實現經濟政策總體轉變,從出口驅動的增長轉向加強社會福利和生態平衡的國內經濟增長。中國政府認識到,經過多年的持續高速出口,現在必須注重民生、社會福利、環境等問題。
IMF專家辛格還提到,中國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還因為它正日益成為重要的資本來源地。巴克萊資本公司中國經濟學家常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的角色正在由商品輸出國向資本輸出國擴展。
中國經濟挑戰:深化改革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在人均財富、資源損耗、機制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深化改革,將是中國經濟未來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的根本保證。
目前,在美國,個人消費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是經濟增長主要動力;而在中國,個人消費開支所占比例不到40%,仍有巨大潛力。除了不斷消除貧困、解決溫飽問題,在改善廣大百姓衣食住行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等多個方面,中國都還有很多目標需要實現。
日本央行報告指出,中國經濟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個人消費、住宅投資和各種基礎建設投資將繼續增加,高增長有望維持。
但是一些專家認為,從短期看,中國需要在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增長之間尋求良好的平衡點,避免顧此失彼,更要防止出現“滯脹”。從長期看,薩特爾指出,中國仍然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巨大考驗,需要進一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增加內需.
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說,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在今后二三十年內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所在。莊巨忠認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主要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內部和對外經濟結構存在不平衡,制造業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貧富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環境資源壓力增加等。
針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上述挑戰,莊巨忠提出七點政策建議:調整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減少對外需的依賴,增加內需;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可持續的財政狀況;積極推進城市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應對人口結構變化;通過教育和培訓進一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生產率;深化資源價格改革。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對于中國而言,因為經濟基礎落后、人口眾多,只有經濟保持較高增速,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并實現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此同時,針對如何在提高居民福利的同時保持財政可持續性,如何在能源資源約束日益顯著的形勢下探索新的增長模式,如何處理好經濟中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等重大問題,中國仍需深入思索、深化改革、順勢而為,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