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化管理,是巫溪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既發揮黨組織作用,通過網格化管理把群眾組織起來,實現社會重建。這是鞏固基層組織、開展社會重建的大膽設想,也是系統實踐,是從理論推演出來的工作方法。
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地不斷強化黨組織對全社會的核心領導地位,堅持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利用一切可靠的民間組織資源,把185個道德模范、經濟能人、技術能手、文體協會、紅白喜事總管等,培養成為基層組織的重要力量,依托穩定的民間組織基礎,依靠民間的力量去組織群眾、管理社會。
橫向整合農村黨建與社區黨建、城鄉黨建和企業黨建資源,建立了11個聯合黨支部,探索了黨建工作、社會服務、自治管理“三位一體”的網格化社會管理模式。
每年組織500多名縣級機關干部,分期分批回到出生地、成長地、幫扶地,帶著“鄉情、親情、友情”下去,參加為期一周的“回鄉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共有600多名部門機關干部參加,接訪群眾3000多人次,走訪群眾12000多戶,發放《惠民政策匯編》1萬多冊、宣傳畫2萬多份,結對照顧孤寡老人440對,認領留守兒童401名,資助貧困學生450名,為返鄉農民工聯系就業崗位1100個,為群眾代辦事項980余件。
試點推行各級領導參加班子、所在支部、居住地黨組織“三重組織生活會”制度,讓群眾和干部面對面地交心、交流。全縣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共參加村(社區)民主生活會450多次,接訪群眾1300多人次,走訪群眾4200多戶,幫助解決群眾反映的交通出行難、大病治療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照顧難等問題1245個,化解信訪積案310件。
推行五卡管理制,即縣級領導“聯系卡”:44個縣級領導聯系群眾220戶;縣級部門“幫扶卡”:1500名部門職工幫扶76個基地村6000戶困難戶;鄉鎮、村干部“責任卡”:鄉鎮、村干部共3000余人聯系10000戶;技術員“服務卡”:農技、畜牧、林業、煙葉等各類技術服務員400人,結對示范戶1000戶;群眾“明白卡”:幫扶項目戶10100戶,確保戶戶有項目,培育了“山羊、土雞、馬鈴薯、干果藥材、煙葉”五大產業,今年可望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
推行四包責任制,由縣級部門組成110個網格責任單位,對縣城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所有征地拆遷和違法違章建筑戶實現四包,即包戶解決問題,包戶化解矛盾,包戶安置到位,包戶開展“四城同創”,做到矛盾不化解、問題不解決、安置不到位,責任不解除,幫助縣委、縣政府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累計投資8億多元,短短一年零兩個月,徹底整治了城區臟、亂、差等城市管理頑疾,2009年成功創建“市級衛生縣城”、“市級文明縣城工作先進城市”,2010年成功創新“市級山水園林城市”。
借鑒21世紀初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的相關理念,我們認為,社會建設是物質與精神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以一種“包容性”的心態來面對。包容的本質就是多元共生與共治,是彼此之間的相互認同與融合,它是一種以價值多元化為根據的智慧的生活態度和實踐方式。對于欠發達地區城鄉社會建設而言,這種“包容性”治理必不可少,它是多種資源、信息、人員等得以和諧相處的支撐和保障。
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巫溪人民堅定信心,沉著應對,發揚“認窮不認輸、落后不落伍”的傳統精神,銳意改革、積極創新、艱苦奮斗、努力進取,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躋身全市前列,市委民意調查位列全市第一,正在探索和實踐在邊遠貧困山區的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
與全國許多西部不發達地區一樣,巫溪在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中,也出現許多困惑,縣委、縣政府選擇運用“包容性”治理來應對:用共同的夢想凝聚人心,打造一個“面向人人”的城市;用參與互動凝聚力量,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聽取群眾的意見,實現政府與人民群眾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用復合社區、營造更多的社會共同空間,降低門坎,公平接納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幫助他們實現城市夢想;運用群眾的方法管理群眾,用榜樣來營造民風,尊重習俗和傳統,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用“包容性”組織體系來統籌城鄉,以黨組織為核心,探究一種“自治、共治、法治”的多元共生的治理模式。我們希望,巫溪在城市化過程中社會治理方面的探索嘗試,能夠對在重慶乃至全國,類似巫溪這樣地處偏僻、經濟封閉的地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