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重慶市政府王鴻舉市長在繁忙和辛勞之中,來到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灑下一串串爽朗的笑聲,發出了由衷的感嘆:三寶村真是個“吉祥三寶”,好班子、好機制、好民風,讓人倍感親切,難以忘懷。
三寶村位于巫溪縣文峰鎮腹心地帶,東距縣城40公里,渝巫路橫貫東西,轄4社,748戶,總人口3362人,黨員82人。全村耕地2481畝,林地4765畝,森林覆蓋率41.4%,是重慶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市級文明村、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村、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
三寶村民風淳樸、秩序井然、快速發展的背后有一群真心奉獻的“村官”。22歲的蘇波,對原擔任村會計的父親辛苦清貧一輩子也沒能帶領鄉親走上富路“很有看法”。1992年,他從廣東回到三寶村開辦加工廠,承包荒山造“千步梯”發展良種果樹,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實業,并尊重群眾意愿由社長干到了三寶村支部副書記、支部書記。興業的道路很艱辛,每一點起色都伴隨著失敗與阻力,當他的積蓄花光,事業受挫之際,好幾次動了外出打工的念頭。前后聯系該村的幾位鎮領導,知道情況后給他打氣,誠懇地挽留他。正是這樣,他才和鄉親一起咬緊牙關,渡過難關。在失敗和成功的交織中,他苦了自己、樂了鄉親,窮了自家、富了全村,給群眾做了很好的榜樣:自強不息,勤勞巧干。
同樣身為“村干部子弟”的村主任杜發德,18歲中專畢業可以走升學就業的路,他卻當起吃不飽拖得瘦的“村官”,一干就是23年。 村會計張松是正牌的中專畢業生,在縣鄉鎮企業局當過“公家人”,毅然繼承父業,干著“全脫產”的村干部。柴永恒是第一批大學生“村官”,來自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畢業于西南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立志為三寶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
這些基層干部的信任和威信,是從破解“疑難雜癥”開始的。這里交通便捷、商貿繁榮、人員混雜,民事糾紛不斷,村風民俗落后。針對這些情況,村支兩委認為,這些民間糾紛來自民間,可不可以用民間的力量來化解呢?“和事堂”就是三寶村的“道德法庭”,由村里知名的老人、賢達、老師、學生等組成“調解委員會”,誰違反村規發生糾紛了,就由民事調解委員會或村支兩委負責人牽頭,組織調查、調解和處理。
三寶人的“和事堂”是由 “三公開”組成的,一是公開事實;二是公開評理;三是公開處理。通過這種方式,既能達到調解目的,又是一種政策宣傳,既彰顯了規則效應,又體現了道德約束,既增強了調解工作的柔和性,又提高了群眾的監督力,同時又促進了村規民約的健全和完善。
讓人感興趣的是,一年到頭真正由“和事堂”調解的事情并不多,為什么?當事人思前想后,用尺子量量自己的不是,找到了自己的理虧之處,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結果往往相互諒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吃得小虧才打得攏堆,鄉里鄉親的,何必為小事傷和氣?”糾紛是越來越少了,村民的腰板挺得更直,村干部的威信更高了。
跟好人學好人,榜樣的力量無窮。在三寶村的地界上,有四塊石碑,三寶人稱“善事薄”,上面記載著村上令人感動的人和事。阮慶元,一個在云南工作的鄉親,幫扶了20多個貧困戶、殘跡人,出資4萬元幫助修通了到各家各戶的公路,出資種植了1200畝經濟林,村民在村口立了一塊碑,寫著“共產黨好”。建設三寶村葡萄架至朱家灣段機耕道時,難度很大,耗資較多,老老少少省吃儉用,捐資450萬元用,修通了5公里公路,人們在路口立了一塊碑,寫著“群眾就是力量”。李緒柏老人把拾廢品積攢的1000元零用錢捐出來修公路——難怪三寶村的通村路整整比其他地方寬出1.5米了。汶川地震后,一位 85歲的老人家,她捐出4個手絹包起來的角角錢、分分錢,共有50多塊,并不富裕的村民一天就捐出一萬多元錢。同時,他們還廣泛開展“三評三比”活動(比孝心、比讀書、比健身,評勤勞致富戶、評熱心公益戶、評文明衛生戶),發現身邊的“好人”,讓“好人”成“名人”,讓“名人”成“帶頭人”,營造“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正月初一我們阮家和李家搞了個籃球賽,方圓好多人都來看,那個熱鬧哦!打牌喝酒真沒有什么意思,我們農民要有高的追求。”阮家大小眾口一詞。
比賽的時候村里干部送來了音箱、請來了專業的裁判,不但阮家人臉上有光,村干部也有勁:“把守著婆娘娃兒過年的老傳統改了,大年幾天在籌備運動會這個事兒中一晃就過去,丈母家都去不成,家里人有點小意見,但村里人有了大歡喜。”
像阮慶龍一樣經常開展家庭式體育比賽的還有陳孝梅家,每天都進行乒乓球比賽,1986、1988、1992年村里三次在她家舉辦農民運動會,愛人杜正海奪得四川省農民運動會乒乓球“三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