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18日討論通過《三峽后續工作規劃》(下文簡稱《規劃》)。會議指出,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如期完成,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會議也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分析說,《規劃》圍繞生態環境和移民兩大問題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六點要求,體現了中央政府以人為本、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
“修建和運行三峽工程,中國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但像庫區滑坡、水庫淤積、泥沙、瀕危水生物種保護和清水下泄等生態問題,早在三峽論證設計之初就已經意識到。由于多年來一直采取措施,可以說,防治效果比較明顯。有些問題還比預期要好很多。”鄭守仁說。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提供的監測結果顯示,自2003年三峽水庫135米蓄水以來,水庫入庫沙量僅為初步設計值的四成,遠好于預期。水庫年均淤積不到2億噸,強度較初步設計預測的數值降低約60%。
“隨著三峽水庫蓄水,庫區消落帶、庫區水華、汛期漂浮物等問題也隨之出現,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都是世界性難題,任何大型的水庫都會遇到這樣問題。但受到條件和手段限制,只能嘗試著去解決。”鄭守仁說。
據了解,去年,長江上游發生歷史罕見洪水。大量漂浮物聚集在三峽大壩前。在出動清漂船的同時,科研人員嘗試著在水位150米以上沿隔流堤設置攔漂排。這在國內尚屬實驗性應用。
同時,為治理水華問題,三峽庫區還探索試用“魚吃藻”的生物技術改善水質。鑒于小規模實驗效果理想,今年5月,科研人員又在三峽庫區支流高嵐河放流了60萬尾家魚魚苗以增強效果。
“有些問題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出現的。三峽工程設計之初,沒有預計到中國經濟發展會如此快速。”鄭守仁說。
據鄭守仁介紹,三峽通航能力按照2030年單向通過5000萬噸的標準設計。但從實際來看,去年單向通航的貨運量就已近4000萬噸,未來還將迅猛發展。
此外,按原設計,三峽水庫在每年10月蓄水后,對下游供水流量為每秒5000立方米。目前這個標準已不能滿足下游需求,目前按每秒8000-10000立方米下泄。
鄭守仁說:“生態和移民問題是任何大型水利項目都要關注的兩個重點問題。解決三峽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可以更好的發揮三峽工程的作用,也能為后續水電項目做示范。”
《規劃》還對庫區民生問題做了長遠規劃。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達到湖北省、重慶市同期平均水平,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庫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交通、水利及城鎮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區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
記者了解到,三峽庫區涉及20多個縣、約2000萬人口。為讓庫區移民“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湖北省內庫區各級政府正通過各種途徑,調整庫區經濟結構,以帶動移民致富。
27歲的譚高俊是三峽庫區移民。4年前,她和七八個好友一起離開家鄉,到外地打工,去年她們又結伴回秭歸創業。
湖北省秭歸縣位于長江南岸,是三峽庫庫首第一縣、屈原故里。旅游景點屈原祠在鳳凰山復建。譚高俊瞅準時機,在屈原祠旁開了一家小店,賣旅游紀念品。一年下來,收入幾萬元。當時和她一起返鄉的幾個年輕人也都在景區找到了工作。
夷陵區位于三峽壩區和庫首,與秭歸隔江相望。夷陵區區長劉洪福說,夷陵區的縣域經濟排名已躍居湖北第5,今后將繼續保持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確保每年籌集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