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不僅有中國內陸最好的軟件、硬件投資環境,而且,重慶根據國際市場規律,根據市場經濟要求,不斷與時俱進地進行制度改革調整、模式創新,使重慶的經濟體系更適應國際市場,適應市場經濟,適應各種投資者的需要。”在昨天與日本企業座談會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推介重慶時表示,正是由于制度改革和模式創新,增添了重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內資、外資紛至沓來。
5年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黃奇帆說,重慶的目標是5年左右時間建成中國內陸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開放高地,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增長極,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正在實施三大戰略。
一是加快城市化進程。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和大農村并存的地方,是按照一個城市群的模式在推動城市化進程。這個城市群分三個級別:首先是重慶的主城,5年內會形成1000平方公里、1000萬城市人口的大都市;其次是30個左右中等城市的城市群,每個城市人口在20萬~100萬不等,總共將包含1000萬城市人口;第三是重慶有700多個鄉鎮,廣大的農村地區,這里也包含1000萬左右的農村人口。
二是推動工業化進程。在工業化目標模式中,我們努力推進汽摩、裝備制造、化工等六大支柱工業平行、齊步發展。
在六大支柱產業中,我們會努力突出兩個戰略性先導產業發展:一是筆記本電腦為龍頭的,包含平板電腦、3G手機,也包括服務器、路由器、存儲器在內的電子信息產業。二是推動各種數據處理為核心的軟件開發、服務外包、服務貿易。
三是推進國際化進程,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最近3年,重慶在開放高地建設上有了重大進步。比如,利用外資,從3年前的10億美元,發展到去年的63億美元,利用外資數量3年增加6倍,今年預計外資還可以再漲50%,達到或接近100億美元,這樣利用外資將連續3年排在中西部第一位。
重慶投資環境體現6方面優勢
黃奇帆說,在推動三大戰略發展過程中,重慶一方面通過改造硬件和軟件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改革和創新,使內陸的重慶適合國際市場的運行,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加快發展。
在投資環境軟硬件方面,六方面優勢體現充分:
一是重慶的交通區位優勢得到發揮。
二是重慶享受中國西部開發的政策,還有兩江新區、保稅區,是中國內陸優惠政策最密集的地方。
三是重慶的金融環境位居全國前列。
四是重慶各種資源比較豐富,水、電、氣、運各種要素供應比較充分,有比較優勢。
五是重慶勞動力比較豐富,同時又是西部教育高地。
六是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和大工業基地,在重慶發展工業、服務業有比較好的配套條件。
制度改革和模式創新讓重慶更有吸引力
在改革、創新方面,重慶給外資、內資創造良好的服務,而且這種服務幾乎都涉及中國政府的制度改革,如果沒有這種制度改革,很多事就無法做。正是制度改革和模式創新,讓重慶對外資、內資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在利用外資的途徑上有重要的制度創新。在西部,過去我們一般引進外資就是請外資企業到重慶,劃一塊地造一棟房子,或者拿一塊地造廠房擺生產線,搞工業投資的新項目,這是一種比較單一的引進外資方式。我們現在開辟了五六個外資到重慶的渠道。比如外資可以到重慶投資新的項目,也可以拿錢收購重慶現有的國有、民營企業,通過購并到重慶。現在重慶利用外資渠道既有直接投資,也有海外上市,又有私募基金的通道,此外,還有外國企業收購兼并的通道,還有我們在國外發債券等等,所以我們利用外資每年增長50%。如果今年有100億美元到重慶,可能40億美元是工業性外資項目,20億美元是房地產性質的項目,20億美元是海外股票上市或者外資收購兼并的項目,20億美元是QFLP私募基金的項目。總之,重慶通過制度改革,使得外資、內資資金循環更暢通。
引進外資模式的調整。中國引進外資最大的業務就是加工貿易,以至于中國每年進出口2.5萬億美元,50%是加工貿易形成的。這個加工貿易在中國沿海搞了20年,有近2億人在為之工作。我們改變了貿易模式,把加工貿易所需要的零部件80%在重慶本地造,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比如我們正在搞1億臺筆記本電腦整機加工,這1億臺電腦零部件80%重慶本地造,現在已經有200多個零部件廠商在重慶設廠,目前電腦零部件已經有30%本地造,到今年底有60%重慶本地造,相信到明年底零部件80%本地造,這就改變了沿海加工貿易的模式。
改變了中國的物流通行模式。中國以往的物流模式是中國內陸地區把各種各樣原材料、產成品運到中國沿海,再從中國沿海用船運到歐洲、美國,或者用飛機運到全世界。總之“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國要到歐洲去的貨都是從西部運到東部,再從東部到歐洲,在這樣的格局里,西部就是中國的腹地,無法變成樞紐。為什么不能從重慶直接到歐洲呢?我們最近搞了一個模式創新,開通了歐亞大陸橋的南線渝新歐鐵路,讓東部的貨物運到重慶,再運到新疆、歐洲。我們甚至認為日本到歐洲的貨運到上海再到重慶,再到歐洲,比從日本海直接運到歐洲還要省錢、省時間。這里面就有跨國、跨地區的機制體制改革。只有這種體制改革了,才會使得這個貿易通道能夠暢通,這樣就使得中國西部的重慶變成了通向歐洲的橋頭堡。
推動國家海關改革了海關的通關模式。中國沿海有十幾個保稅區,重慶有兩個保稅區。以往在保稅區和保稅區之間,中國海關是要重復通關的。為什么都是保稅區,互相通關,還要辦手續,直接運送不就行了?重慶現在就實現了這個模式,重慶貨物從重慶保稅區出關,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通關,到了沿海不再辦通關手續,直接出去。
創新勞動力安排模式。在中國沿海,企業不僅要管生產的事,還要管工人生活、住宿,是很麻煩的。而我們的廠長、經理、企業家對工人的生活安排往往不擅長,所以就容易產生一些社會問題。重慶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也采用了模式創新。一是所有的農民工,只要在重慶工廠工作,不管是外地的、本地的,都可以轉成城市戶口,這樣就使農民工穩定了;二是政府為農民工造宿舍、建公租房,這樣就解決了住房問題。
雙方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在談到日本企業與重慶加強合作、共謀發展時,黃奇帆表示雙方可以在電腦零部件制造、汽摩產業、軌道車輛零部件生產、數據外包服務、精細化工、物流、金融、服務業等方面加強合作。同時,重慶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也應考慮到日本投資發展。黃奇帆還就如何為外資企業在渝發展提供更好服務提出明確要求。
日本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瀨野清水和日本企業感謝重慶市委、市政府和重慶人民對日本人民的慰問,并就雙方如何進一步開展交流與合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們表示,今后中國內陸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為優勢地區的重慶,與日本經濟界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對雙方都很重要。金融危機后,日本企業更加重視中國市場,特別是中西部的市場。而重慶發展前景廣闊,具備了吸引日本企業前來投資的各種條件,再加上重慶市政府在制度創新方面的積極探索,進一步為日本企業與重慶的合作創造了條件。希望雙方能進一步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據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