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矛盾愈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執政黨適時提出并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時代命題,是十分明智的。
“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異曲同工
社會管理是管理主體在法律法規政策框架內,通過各種方式對社會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建設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改善社會治理、增進社會融合、全面提升當代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實現社會和諧與持續發展。
從概念上“社會管理”小于且隸屬于“社會建設”。對“社會管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社會管理”主要集中在社會治安、信訪和公共安全工作方面,主要目標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這是“社會建設”的前提條件。廣義的“社會管理”既包括對社會治安、信訪和公共安全的管理,也包括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慈善、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等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管理;既包括對“穩定”的管理,也包括對“和諧”的促進,是黨和政府推動“社會建設”的基本手段。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從任務和目標看,“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是異曲同工的兩個側面。只不過前者著眼于“治理”,后者側重于“建設”。社會建設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社會管理則滲透在這個工程從規劃到實施的每一個環節,以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和目標的實現。
立體社會需有三個層面
對不同時空條件下的“社會”進行分析,無外乎有三個層面: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二是人際關系、社會結構的制度規范;三是人們整體的精神氣質和風貌。第一層為經濟基礎,二、三層構成上層建筑,其中第二層為社會制度,第三層是意識形態。這就是立體“社會”的三個層面:器物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
從社會建設的角度,社會的這三個層面恰好分別對應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十七大發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種變化是對社會建設的強調。
那么,當前我國的社會建設應該怎么進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從何入手?依據社會的“三層”結構,我們認為,當前的社會建設和管理應當以器物層面(社會事業、民生工程)為基礎,以制度層面(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為重點,以精神層面(信仰、道德、價值體系)為目標。
社會管理關注如何花錢
器物層面社會建設和管理即社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管理。傳統的政府職能劃分多屬“社會事業”管理,現在更多以“民生工程”切入和實施。器物層面的社會建設和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建設和管理的延伸與深入。經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掙錢、積累財富,社會管理則偏重于如何花錢,提供有效率、高質量、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依賴于經濟發展水平,不能把社會建設和管理與經濟增長割裂開來。
為什么我們用“器物”層面而不是直接說“物質”層面?這里的“器”隱含有科學技術水平的意思,不僅僅是表達物質的豐富程度。科技元素滲透在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譬如互聯網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改變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形成了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虛擬社會”。而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征集民意,引導輿論,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狹義管控角度的“社會管理”應特別注重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創新管理,如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設社區老年人口智能服務網絡系統等。
制度層面核心是公正與公平
制度層面社會建設和管理包括法律法規、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在法律框架下對社會的調節管控。依法治國是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則。因此,法制建設是社會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我們所說的“制度層面”內涵更廣闊,不光是法制建設,更包括社會運行的體制機制、社會組織結構的建設與管理。就當前而言,社會管理制度層面的目標和任務要特別注重理順社會關系、調整社會結構、健全社會組織、擴大社會參與。
今日中國的社會轉型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社會結構的變動必然伴隨著社會關系的調整,社會成員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呼喚著社會的公正與公平,公正公平成為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基礎。制度層面的社會管理,核心的原則就是公正與公平。
從另一角度看,現代社會是由三大部分構成: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大部分相互協調,維系和推動社會的良性運行。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現實中這三大部分的比例嚴重失衡。建立在這種畸形結構上的體制,與正在高速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社會不相適應。因此,培育和壯大社會組織,夯實社區自治自理是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
社會整合需要來自心靈的內在控制力
精神層面的社會建設和管理即“人心”的建設和管理,側重社會價值體系的重建和社會“靈魂”的再造。
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系統,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也是進步的結果。
現在社會管理的實踐者和研究者都十分關注社會的實體建設和制度建設,卻忽視了心態的建設。近年集中爆發的一些社會沖突反映出社會心態的浮躁。人們埋怨“社會不公”,其實很大程度上,“社會不公”既是表象的現實狀態,更是一種評價的心態。現代社會面臨著更多的文化矛盾和無序狀態,其深層緣由大都是由自我與他人、利他與利己、物質與精神的沖突等問題引發的。社會需要來自心靈的內在控制力加以整合,這就要有心靈價值的重建。無論是發達的科技、富有的物質,還是法制建設、社會組織建設,都替代不了人心的建設。
古人云“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反映中國傳統社會管理思想的順序,把“正心”即心態建設放在“治國”的前位,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談精神層面的社會管理,需要防止簡單化地以法制教育取代思想道德教育,以制度建設替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傾向。社會建設和管理的終點還是人的觀念。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說到底是“人”的建設、人的價值觀建設。只有這樣的社會建設,才能避免社會和人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