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以來,國內部分地區少數蔬菜品種發生「賣難」問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今日表示,目前各地通過建立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網上對接等緊急救助機制,「賣菜難」已得到明顯緩解。商務部將繼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解決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的長效機制。
姚堅指出,部分地區發生「賣菜難」問題后,商務部連續發出三個緊急通知,派出調研組分赴山東、上海等地了解情況,建立了緊急救助機制,開通了海南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指導發布中國壽光蔬菜指數,全力救助「賣難」菜農。同時,采取產銷對接會等方式,組織蔬菜基地與蔬菜批發市場、超市簽訂供應合同,建立產銷合作關系;組織蔬菜批發市場,設立「賣難」蔬菜銷售專區,對進場交易的菜農實行免費交易,幫助菜農銷售「賣難」蔬菜。
增加農產品市場公益性
姚堅表示,蔬菜的「賣難」問題是由多重原因復合而形成的,既包括天氣原因造成的部分產品的集中上市,也包括種植面積由于2010年價格很高而持續擴大、產量大幅增加,同時存在部分品種供過于求和部分品種短缺并存的現象。此外,流通環節成本的提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包括運輸成本、油價,包括「最后一公里」加價及其背后的攤位費因素等。
他指出,隨城市化的進程,很多大城市農產品都要通過外省市調撥,如北京周圍的蔬菜自給率尚不到20%。今后商務部要更加關注如何加強蔬菜、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在批發市場、城市零售終端市場的建設,增加其公益性,對于零售企業在城市銷售給予便利。同時,解決市場進程中的問題必須要靠市場的手段,商務部高度關注部分省市所采取的蔬菜銷售保險政策的推出。
針對流通環節中倍受詬病的超市進場費問題,姚堅表示,進場費是中國零售行業、百貨行業持續存在的一個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是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個現象。中國由于制造業能力不斷擴張,供過于求的現象較為突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商業企業,就存在進場費要求的現象。從2006年開始,商務部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特別是對服裝、百貨等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