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7 09:46:46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傅蔚岡
“消費升級”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一大關鍵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以“新零售”為代表的消費形態創新,其價值料將更加凸顯。
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內需不振,尤其是消費占G D P比重不高是一個屢屢被提及的問題。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在2010年之前中國的投資和G D P增速都大幅高于消費增速,因此消費占G D P的比重由20世紀60年代的70%以上一路降至2 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6 0 %-70%,2010年進一步降至48%。而在那些發達國家,個人消費支出占G D P的比重遠高于此,以美國為例,目前個人消費支出(P C E )占G D P比重高達68%,接近七成。
為什么中國的消費所占比重低?學界對此有兩個解釋,第一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資本積累的過程之中,因此把更多的資源投放于固定資產投資中也是理所當然。就像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當一個地區的人民還沒有富裕的時候,怎么可能有多余的資金用來消費?其所要做的一定是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能快速帶來回報的諸如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之中。消費占G D P比重持續下滑,其實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許多國家在高速工業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大規模的投資和快速的資本累積,都經歷過消費占G D P比重下降的時期。即便像美國這樣的消費大國,其私人消費占G D P的比重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下滑期(由1910年的90%以上下滑至1945年的50%左右),隨后才開始持續數十年的穩定攀升。
消費占比不高的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供給端無法提供消費者滿意的產品,由此導致消費不振。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自加入WT O以來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質優價廉的中國產品走向了世界各國。為什么這么強大的制造業卻說供給端存在問題?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當下中國絕大多數行業的出口是和最終用戶隔絕,它們在出口的生產銷售鏈條中不和消費者直接打交道,而是根據訂單———也就是其下游用戶的指令來生產產品,在這樣的模式下就產生了所謂的出口依賴癥:無法洞悉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不能直接面對消費者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于是我們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行業巨頭在依據訂單生產的行業下非常成功,但是一旦轉為直接面對消費者卻失去了往日的驍勇。也正因如此,產能過剩成為過去幾年困擾中國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決策層提出,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質就是要通過供給升級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使經濟保持健康運行。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零售業態的革命和升級,正在成為溝通商家和用戶的橋梁,幫助制造商有針對性地適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李克強總理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時說,傳統消費提檔升級、新興消費快速興起,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平均增長11.3%,新興消費的快速興起,對社會消費增長的帶動作用可見一斑。
為什么互聯網能夠帶動消費?通常認為,互聯網對零售的影響發生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拓展了交易半徑。線下的交易半徑以客戶所能達到的商家為限,但是在線上距離已經不是問題,只要是快遞能夠到達的地方,理論上交易都可以達成,消費者足不出戶的購物不僅成為可能,而且體驗越來越好。二是網絡大規模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所有的線下交易只能靠口碑相傳,這個口碑沒有文字記錄只能在小范圍內流傳,但是網站交易卻通過顧客點評等方式讓所有消費者知悉,而且任何交易環節都可以追溯,極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的出現不只提升了消費者的用戶體驗,還再造了生產流程。網絡最大的作用是拉近了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不同資源之間、生產與銷售端之間的距離。很多中小企業能夠根據消費者的偏好迅速推出自己的產品快速占領市場。此前曾有機構統計,20 17年4月初,就至少有120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是從淘寶開店起步的。
而從2016年以來,“新零售”逐漸成為引人注目的商業現象。互聯網巨頭紛紛從線上走到線下,線上線下商業實現快速融合。以阿里的盒馬鮮生為例,它打破了餐飲、商城和生鮮市場的傳統界限,據說每一處都能掀起“盒馬旋風”帶動如潮的人流。有數據顯示,在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北京、杭州和上海的到店消費人數較平日分別增長131%、129%和89%。有趣的是,“數字鴻溝”也正在被實體經濟填平:據盒馬鮮生負責人侯毅介紹,在盒馬消費群體中,老年人占比近20%。半年前,很多媒體還在報道,門店不能用現金是不是屬于歧視消費者?而市場的反饋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新生的消費方式接受能力很強,這種新業態也與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升級相契合。
正因如此,我們就更能理解總理為何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因為這會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一個可供佐證的數據是,從2013年到2017年,消費貢獻率從54.9%提高到58.8%。而在同一時期,阿里巴巴平臺的G M V (交易額)從1 .5萬億元增長到4 .5 4萬億元。數據的成長只是一個縮影,它的背后,是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洞察,是中國社會對消費升級模式的全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