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個核心問題是轉變投資方式。由政府投資、國有企業投資變為民營企業投資,這是一個大趨勢。
●讓民間投資成為投資主體
當前投資形勢有如下特點:
1、投資在“三駕馬車”中,仍將發揮主要作用。2011年初,投資增速為18%。第一季度投資39465億元,同比增長25%,環比增長1.73%,其中,民間投資繼續超過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這表明,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正逐步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正在發揮作用。今年一季度出現了兩個可喜變化:一是民間投資增速提升,同比增加31.5%,高出全國平均數6.5個百分點;二是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60.3%,拉動GDP增長5.9個百分點,投資貢獻率有所下降。但是,這并不表明民間投資及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2、政府不可能再充當投資主體。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只能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使用。4萬億投資的負面影響仍未消除。“十二五”期間,政府直接投資將大幅下降。然而,地方政府投資積極性很高,地方政府已負債累累,土地財政收入將受約束。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融資9.09萬億元,占人民幣貸款的19.16%。為防止地方債務拖累銀行,高層已在各地檢查、約束地方融資。地方政府別說投資了,即使完成今年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資金(約1.3萬億元),也很難。
3、還是主要靠民間投資,要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間投資應當成為投資的主體。2010年,民間投資已占總投資的51.1%。以北京為例,2010年民間投資比例已從2009年的43%上升到58%,今年要達到60%。北京市今年2月出臺文件,引導民間投資重點進入四類工程:城市開發建設工程、現代產業發展工程、基礎設施與公共事業市場化建設工程、社會事業市場化建設工程。其他各省區市也出臺了類似文件。但這些是文件,要付諸實施,困難很多。一個重要原因是,2003年以來,我國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國企在上,民企在下”的格局,加上行政壟斷,民企進入壟斷行業,進入上游產業,是很困難的。
民間資本相對充裕,要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民間千萬至億元的富豪資產(資金+資產)至少在16萬億元以上。這些資金如找不到投資的出路,很可能轉移到境外。招商銀行與貝恩顧問聯合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有50萬人投資資產超過千萬元。2010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62萬億元,其中千萬元以上的富人可投資資產達到15萬億元。受訪者的億萬富豪中,有27%的人已完成了投資移民,正在考慮移民海外的比例高達47%。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我們黨和政府要有用好民間資本的氣度和本領,把民間資本引上科學發展的軌道,讓民間資本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為全社會造福。為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國務院去年5月出臺了新36條,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入電力、電信、石油、通信、鐵路等壟斷領域,進入金融、國防科技、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落實。
●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十七大要求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新36條也承諾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但是在“十二五”規劃中,有關金融體制改革的部分,只字不談多種所有制的金融機構,不談如何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這是一個大缺憾。“十二五”規劃第四十八章是這樣講的:“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這里,以“組織多元”取代了“多種所有制”。這一章第一節談的是現有金融機構的改革,第二節講的是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主要講直接融資,講股市、債市、期貨和金融衍生品。這就意味著,“十二五”期間,金融體系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組織多元,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仍將難以解決。
我認為,在市場主體多元化的今天,一元化的金融體系是難以適應的。指望國有大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也是不切實際的。解決這個矛盾的出路在于打破現有金融體系的束縛,允許發展民間資本入股的區域性的商業銀行,即人們所稱的“草根銀行”。
金融體系改革難,難就難在多種所有制這個癥結難解開。應當承認,我國的金融體系,實際上是一元化的。有兩個現象值得人們思考:
第一、銀行業的暴利,這種暴利主要是靠壟斷所得的存貸差。銀監會2010年年報披露:2010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總計達8991億元,同比增長34.5%,資產利潤率達到17.5%。銀行如此賺大錢,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第二、產融聯姻,“幾家歡樂萬家愁”。《人民日報》4月14日報道,據銀監會消息,1/3以上央企進軍金融業,個別大型民企也效法國企,開始走產融結合的路子。產融結合,央企一馬當先。如國家電網的“英大系”(英大國際集團、財險、壽險、信托、期貨)七家金融公司,中石油的“昆侖系”(昆侖銀行、信托、租賃、人壽、財險等)。產融結合,對于進入的企業來說,當然是好處多多,可以利用利益相關者的財務、金融信息優勢,降低融資成本,至少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但這里也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一是內部交易,金融子公司成為風險集中地;二是容易導致產業虛擬化、空心化,經濟泡沫化。幾家歡樂萬家愁。大企業好過,小企業難熬。有媒體披露,一些上市國企事實上已經從事變相的放貸業務,投巨資理財,或通過委托貸款,賺取比主營業務高得多的利潤。大量資金流入證券市場,使實體經濟難以得到可支配資金,經濟可能進入滯漲狀態。
●在“多種所有制”和“多層次”上下功夫
多種所有制,即允許民間資本組建股份制的區域性銀行,或“草根銀行”。專門在當地為小型、微型企業服務。不要低估民間理財高手,也不要低估民間資本的變通能力。盡管國家沒有放開民間金融,但民間資本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進入金融領域。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10年底,投資于金融服務業的人數已達到85086人,民辦金融企業達到29981家,注冊資金達到5966億元。盡管這些民辦金融機構多為當鋪、保險輔助業務機構、金融信托與管理企業以及擔保公司,但它們都或多或少地介入了融資服務。與其讓他們偷偷摸摸地干,不如讓他們公開,更便于監管。
多層次,即間接融資以外的直接融資。完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公平分配上市資源,建立公平高效的股票發行體制,讓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放開三板市場,讓更多的民營企業進行場外交易。放寬債券市場,讓更多的民營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或集合債)直接融資,等等。這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形成了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的對接、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結合、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有機結合。
(作者為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