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公布數據顯示,在區域空氣質量同步改善、氣象條件總體有利的情況下,去年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完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任務目標。在這張成績單的背后,以能源結構調整、高耗能企業清退為重點的北京產業結構調整扮演了關鍵角色。
PM2.5濃度五年降幅超三成
具體來看,去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不僅較2016年同比下降20.5%,也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達到35.6%,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此外,去年北京市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也同比分別下降20%、4.2%、8.7%。
據了解,2013-2017年,北京市空氣重污染天數分別為58、47、46、39、23天;重污染天數五年減少35天。“五年來,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均逐年下降,且降幅顯著”,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介紹,去年各區域濃度水平已經明顯低于2013年,總體空間分布仍為南高北低特征,但南北濃度差距減小,不過PM2.5仍然是北京四項主要污染物中濃度超“國標”最多的一項。
不可否認,“天幫忙”帶來的客觀因素確實為PM2.5等污染物達到任務目標做出了明顯貢獻。劉保獻直言,從大氣污染擴散條件分析,去年氣象條件整體有利,表現為逆溫發生頻率較低,空氣較為干燥,北風頻率較高,尤其是四季度,冷空氣活動頻繁,溫度偏低,發生空氣重污染過程4次,造成重污染日5天,明顯低于前兩年水平。“在持續的大氣污染減排疊加有利的大氣擴散條件共同作用下,2017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不過,嚴格的環保治污舉措也成為助力空氣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環。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李翔介紹,2014年3月1日起,北京開始實施《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五年來共查處大氣類環境違法行為8519起,處罰金額2.1億元。
多維度結構調整
要徹底消除大氣污染,治本之策惟有產業結構升級。北京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3年以來,北京數箭齊發,部署了多輪產業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燃煤始終在北京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較大比重,也成為了主要空氣污染物之一。為改善這一局面,2013年,北京發布《2013-2017年加快壓減燃煤和清潔能源建設工作方案》,要求五年內將煤炭消費比重降至10%以下,隨后國華、石熱、高井、華能四大燃煤熱電廠逐個關閉。在此過程中,大量高耗能尤其是用煤大戶加速關停并轉。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與“三高”企業疏解、轉型的兩個過程是密切相關的。2014年起,北京市經信委正式建立工業準入負面清單,原則上不再審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并在去年將“負面清單”由155項提升至172項,涵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11大類。與此同時,為了更嚴格限制污染排放,去年1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北京市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環境保護稅適用稅額的決定》,明確自今年開征環保稅,其中應稅大氣污染物適用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2元,應稅水污染物適用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4元,均為法定幅度上限。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去年1-3季度,北京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6.7%和14.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52.7%和52.1%。其中,金融、信息、科技等優勢行業對全市經濟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貢獻率合計達到53.2%。“可以說,產業結構調整顯著推動了北京空氣質量改善”,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直言,為了調整以煤為重的產業結構,北京淘汰了所有燃煤熱電廠,同時按照負面清單淘汰了大批重化工企業,機動車尾氣治理也取得實質性進展。
“替代能源”供應的新挑戰
在過去五年空氣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礎上,新一年的治污征程已經拉開帷幕。馬軍指出,雖然北京完成了“大氣十條”設定的PM2.5濃度目標,但距離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標準仍有相當大的距離,當務之急是盡快設定新的五年治理目標,抓住當前空氣治理的良好態勢,繼續鞏固已有成果。
不過有分析認為,經過五年深入治理,北京煤炭壓減、高污染企業清退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未來進一步壓縮空間有限。對此,馬軍直言,目前在京津冀以及山東等地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仍然較大,重化工企業也未完全清退,這是今后工作應關注的重點,“在下一步治理中,這類高耗能企業應該徹底予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