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上,深圳是東方的一個點。
這個點很特殊:30年歷史,1953平方公里,1322萬人口,人均GDP全國第一,幾個數據聳起的立體坐標,讓人目睹了世界城市發展史的一個奇跡。
中國地圖上,深圳是南方的一個點。
這個點太豐富:從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到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兩年多里國務院接連批復的《珠三角規劃綱要》、《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等,讓人憧憬著遠遠超越地理空間的一個夢想。
興奮地裂變,正在珠江東岸發生。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深圳決策層創造性地提出,以城市發展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以高水平的城市發展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城市生活。
“春繭”,深圳灣體育中心的昵稱,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所在地。透過那扇108米寬的觀景窗“海之門”,一張見證鵬城大踏步邁向“質量”時代的大幕徐徐拉開。
“優勢”的辯證法
后工業時代,城市是什么?
建筑學家會說,是點、線、面等空間;經濟學家會說,是智力、資本、物流等要素;哲學家可能會回答,是正與反、存在與意識等各種關系的集合。
站在30而立的歷史節點,深圳承上啟下,居安思危,自覺地思考著城市發展的原動力,辯證地梳理著創造質量的新優勢。
我們這座年輕的城市,擁有不可替代的傳統優勢。
441.8米——4月23日,京基100成功封頂,刷新深圳高度。京基100只是深圳不斷崛起的樓群中的一座,刷新的不只是摩天大廈的高度,更是深圳城市發展的高度。
從集聚能力看,深圳是中國唯一擁有海陸空三棲口岸的城市,從這里進出境的客流量約占全國的52%,車流量占全國的73%。從城市形象看,經歷了由邊陲小鎮向現代都市的演變,以國貿大廈、地王大廈、市民中心、京基100等為代表的現代建筑,以地鐵、機場等為代表的現代設施,奠定了城市風格基調;從體制機制看,形成了規劃引領、市場推動、全民參與、法制保障的先進模式等等。
聯合國友好理事會主席布朗博士出席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時,看到深圳高樓林立的同時還保留了許多公園、綠地,情不自禁地夸贊:“深圳是一座希望之城,是人居城市的典范。”
在這塊紅土地和藍海洋交圍的空間里,深圳每平方公里GDP產出由2005年的2.54億元提高至2010年的4.77億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換一個角度,面向未來,深圳同時面臨諸多嚴竣挑戰。
談到過去30年的城市化,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榮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被工業化推著走。“深圳這座城市是怎么來的,當然有城市規劃的作用,也有主動建設的結果,但從整座城市的發展來看,城市化往往是被動的,各級領導干部的出發點首先是搞產業,搞產業就需要交通和生活環境,城市化其實是擺在了第二位。”
誠哉斯言。
有專家分析,深圳有優勢,但并不穩固,某些方面甚至是脆弱的。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深圳遇到了人口、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約束,城市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城市發展相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滯后性的制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深圳,到了必須實現城市與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轉折點。
轉舵于風起云涌之際。
新優勢,來自區域發展大格局。按照 深圳堅決貫徹落實戰略定位,以深圳市為核心,以東莞、惠州市為節點的珠江口東岸地區,優化人口結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面向世界大力推進國際化,面向全國以服務創造新的發展空間。
在珠三角,珠江東岸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板塊。在《珠三角規劃綱要》指導下,區域合作進入新階段。2010年10月,首屆“東岸論壇”在深圳舉行,搭建起深圳、東莞、惠州三市政界、商界、學術界及其他社會力量的高端對話平臺。有人評價,這一論壇,在推進三市一體化,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都市圈方面產生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深莞惠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深莞惠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深莞惠邊界地區規劃協調試點研究》三項課題籌備有序開展。
新優勢,來自發展理念新變化。深圳提出,要強化科學發展,以質取勝,統籌規劃,加快轉變傳統發展模式,通過一流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質、魅力,吸引優質的人才、技術、資金和信息資源。
在深圳這塊“高產田”里,耕作方式的變化引人注目。深圳提出,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的利用強度,“十二五”時期力爭用4%的土地增量推動60%的GDP增長。
“優化”的取舍法
兩百年前,紐約與波士頓、費城相差無幾;一百年前,紐約一騎絕塵。原因很簡單——產業結構與城市空間的不斷優化,紐約取舍得最好。
優化,是世界城市取得成功的經驗,也是深圳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的路徑選擇。
作為一座城市,深圳是全球化的結果。20世紀八十年代,全球化日益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深圳建市的時候,世界上一批城市正陷入衰退——城市首當其沖,面臨轉型帶來的巨大影響。
歷史烙印,諸般缺憾,深圳不可避免。加快轉型,全力優化,深圳別無選擇!怎么優化?一個時代命題。
實踐表明,優化的過程,就是取舍的過程。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榮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需要做出正確而果決的取舍。“一個重大項目,如果與我們深圳整個的城市規劃和發展目標不吻合,哪怕是100億、200億元的產出,我們都可以不要!”
城市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尋求怎樣的空間組合,以實現最大化社會技術、最小化社會成本和最大化居民福利,乃重中之重。
優化產業空間。
經濟質量,是發展質量的基礎。優化城市空間,首先要優化產業空間。落實這樣的理念和轉變,必須有“取”有“舍”。因為,深圳有限的空間,只能選擇有限的產業。
“舍”什么呢?專家分析,深圳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業園區,現有3800多個,卻是良莠不齊。對此有人形象地比喻,深圳一些工業園區的安排不能叫板塊,而應叫“板結”。一有空地,沒想明白做什么,廠房就填滿了,就定型了,就“板結”了。促進產業升級,,必須將“板結”的東西打碎,這就是“舍”。
“取”什么呢?對1953平方公里進行功能細分,限定某個范圍里只能主要做某一類產業,并推動它不斷更新換代,從低層次向高端發展。深圳的行動是——加快發展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重點布局建設服務功能突出、產業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光明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等一批產業鏈關聯效應明顯的集聚區。
同時,福田中心區、后海中心區等五個總部基地傾力推進,將成為深圳發展總部經濟、實現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的重要空間載體。
優化生活空間。
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記者注意到,深圳3月出臺的《關于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決定》,把“讓人的生活更美好作為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重要理念寫了進去。
完善組團化城市結構是一個創新。
去年8月國務院批復《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要求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西、中、東三條發展軸和南、北兩條發展帶為基本骨架的“三軸兩帶多中心”軸帶組團結構。其中,明確提出構建“雙中心八組團”,即福田-羅湖中心和前海中心,龍華、坪山、光明等5個城市副中心,航空城、松崗等8個城市組團中心。
英國城市學家、花園城市之父埃比尼澤·霍華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園城市》中描述到:當城市人口增長達到一定規模時,就要建設另一座田園城市,若干個田園城市環繞一個中心城市布置,形成城市組團。
深圳的組團化,基本具備這樣的特點。組團化意味著對空間結構、生產、生活、生態各種城市要素的科學布局。各個組團內部的功能、核心內容、生活、產業的組織各不相同,有“取”有“舍”。組團之間一定是很好的生態,是自然的東西,如綠地、植物、水體;組團之間有暢達的交通連接,減少外部交叉,真正落實生態與低碳。
優化機遇空間。
時下的深圳,特區一體化和前海開發開放,是最大的機遇空間。
前海,一片閃耀國家戰略色彩的濱海灘涂。在空間構想方面,“前海水城”方案令人怦然心動:將水融入城市,引進五條線性濱水走廊,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具有國際化城市風格的標志性濱海中心城區。到2020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0億元左右。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比特·霍爾從時間和空間上對30個不同的城市研究發現,在人類創新的歷史中,地點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地方會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變得非常具有創造力和創新力。
前海,顯然就是這樣的地點。
在特區一體化格局下,深圳“主攻西部、拓展東部、中心極化、前海突破”的空間優化戰略更具意義。目前,光明、坪山等功能區和龍華、大運等新城建設已初具規模,以新型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建設帶動城市整體發展,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優質”的標桿法
一座城市的發展質量,用什么標準衡量?
一天前,深圳的一份綱要出臺——《深圳市推進國際化城市建設行動綱要》確定10年目標,建設成亞太有重要影響力城市。而到2050年,深圳與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共同發展,形成與紐約、倫敦、東京比肩的國際化都市群。
在《珠三角規劃綱要》指導下,深圳科學地確定了未來的“優質”標桿。
這是中央和廣東省的厚望——深圳要敢于向世界先進城市叫板,努力成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最能體現國家國際競爭能力的典型城市。
這是世界城市發展規律使然——21世紀的城市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戰斗,而是城市圈的角力。無論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還是日本東京,均如是。
深圳、東岸三市乃至珠三角,要成為全球分工下的“頭腦城市”,而非“軀干城市”。
《關于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決定》提出,深圳以香港、新加坡等國際城市為標桿,通過5至8年的努力,形成組團式、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發展特征,走出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優質的前提,是安全。
深圳借鑒國際經驗,運用藍線、紫線、黃線、橙線、綠線“五線”管理城市,保障城市空間安全。藍線,對城市主要水系實施空間管制;紫線,保護歷史文物;黃線,是對城市發展和運作的基礎設施的控制線;橙線,主要控制危險品倉庫等重大風險設施;綠線,即城市的生態控制線,旨在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
一座宜居的城市會怎樣?一位網民如是期待:對一座城市來講,不在于樓有多高,而在于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有更多的綠色建筑,有更好的人居環境衛生,有更便捷的城市交通,有符合市民消費能力的房價。
城市綜合體,一個很時尚、很國際的新概念,特點是因為土地稀缺,建筑必須集約用地,向高空發展,近些年在香港、東京等國際大都會常見,集商業、辦公、居住、休閑娛樂于一體。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城市綜合體正在深圳批量涌現。深圳第一高樓京基100大廈即為一例。
曾經亂象叢生的蔡屋圍老圍片區華麗轉身,成為全球排名第8的大廈和7棟嶄新的回遷安置樓,不僅原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明顯改善,而且誕生了一個集高端寫字樓、五星級酒店、高級公寓及精品購物中心于一身的城市綜合體,釋放約36萬平方米的金融產業空間。
當驚世界殊。
一個半月前,3月31日,深圳歷史上首次城市發展工作會議召開。未來5年,深圳規劃建設12領域60個標志性項目,以重大項目推動城市高水平建設。記者注意到,它們都是頗具國際水準的“優生兒”。
深圳,中國最有個性的城市,或許正如美國建筑師凱文·林奇所言:完成著不可思議的“城市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