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北京出臺10個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
時間:2017-12-27 10:09:48  來源:新京報  作者:王俊 

  日前,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個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正式出臺。

  據了解,經深入研討論證,北京市選取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科技服務業等10個產業作為重點高精尖產業,分別編制指導意見。

  10個指導意見,立足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創新驅動為導向,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著眼于為產業升級定方向、立標準、指路徑,回答北京未來重點發展什么產業、重點發展什么技術、以及怎么發展的問題,為全市產業的新發展提供“路線圖”,為企業的新發展亮出“信號燈”。

  措施1 資金

  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高精尖產業

  據介紹,為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精尖產業,目前,北京市已經建立了兩只總規模在200億的基金,一只是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還有一只是科技創新基金。

  其中,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主要投資于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診療技術等產業領域。科技創新基金重點用于原始創新、成果轉化,以及前端技術。

  據介紹,下一步,市財政局將研究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和融資擔保基金,綠色發展基金主要是以綠色金融理念來支持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融資擔保基金主要是為了解決本市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結構。

  措施2 人才

  放寬年齡落戶及配偶隨遷條件

  人才引進方面,市人力社保局已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引進人才的若干措施,將建立健全“2+7+3”人才引進工作體系。

  其中,“2”是以學歷學位和職稱評價人才的創新引進方式。

  “7”是指七種不以學歷學位和職稱評價人才的創新引進方式:一是“綠色通道”,為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和科技獎項獲獎人、創新創業團隊主要創始人和核心合伙人直接辦理引進;二是以才薦才,經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主要創始人或核心合伙人推薦,可申請辦理引進;三是成果評價,知識產權成果豐富且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科技創新人才,可申請引進;四是市場評價,建立與社會平均工資掛鉤的動態標準,達標的科技創新服務人才可申請辦理引進;五是設立投資管理額度標準;六是綜合評價;七是人才認定委員會認定,認定通過的可申請辦理引進。

  “3”是指放寬引進人才在年齡、落戶和配偶子女隨調隨遷三項條件限制,為人才松綁放行,解除后顧之憂。

  ■ 解讀

  如何平衡“減量發展”要求?

  十個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發布后,將有一批新的重大項目上馬,這樣一來,如何平衡北京的“減量集約”發展要求?

  對此,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表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發展高精尖產業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也是發展的一體兩面。“前一段我們通過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大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退出了一大批一般性制造業企業和區域性專業市場,釋放出了一些寶貴的存量資源,這為創新發展留出了空間。”

  張伯旭表示,十個高精尖產業總體都屬于智力密集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集約型的產業,具有“兩低兩高”特征,即對人口、土地、用水等要素資源依賴度比較低,生產方式綠色集約,污染排放指標比較低,而產業科技含量、產出效率效益高,行業企業研發投入,人均地均產值能力比較高。

  要理清高精尖發展對人才、資源承載力影響,需算好一減一增兩筆賬,在對2020年前高精尖制造業發展要素增減進行了綜合平衡后,經信委認為,發展高精尖產業符合資源配置和控制建設用地要求。

  預計十大產業指導意見實施后,制造業將騰退土地約37平方公里,高精尖制造業用地大概9平方公里,凈減少28平方公里。

  同時,發展高精尖產業有利于優化能源消耗結構。預計到2020年,制造業疏解減少年用能44萬噸標煤,需要新增年用能約87萬噸標煤,基本符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全社會從現狀6853萬噸標煤到2020年控制在7650萬噸標煤的要求。

  污染排放方面,經信委預計,到2020年,制造業疏解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約25000噸,高精尖制造業主要大體污染物排放量減少250噸,兩者合計減少約25250噸。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