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杭州市國土局此前公布的出讓方案,本次掛牌出讓實行“限地價、競保障性住房面積”的競買方式,即設定合理上限價格,當競買報價達到地塊合理上限價格時,不再接受報價,價格鎖定在合理上限價格,轉為在此基礎上通過現場投報配建保障性住房面積的方式競買,投報面積最高者為地塊競得人。
對于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已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讓開瑪莎拉蒂的業主,跟在樓道里用煤爐燒菜的業主成為鄰居。”小區如何管理?社區氛圍如何保持和諧?開發商將如何合理規劃?疑問重重。某位現場觀戰的開發商直接表示:“最近對土地市場還是以觀望為主。”
配建保障房平淡落地
這次出讓的兩宗土地,10號地為之江商住地塊,出讓面積32794平方米,需配建不少于2473平方米的公租房,出讓成交價為每平方米樓面地價4673元,溢價2.4%;11號濱江商住地塊,出讓面積43359平方米,需配建不少于6640平方米的公租房,出讓成交價為每平方米樓面地價7459元,溢價26.7%。
全新的規則吸引了許多業內人士和媒體的關注。
同樣兩塊配建保障房的用地,爭搶之激烈程度迥然不同。之江商住地塊以樓面價每平方米4560元起拍,競買人出價非常謹慎,僅僅叫價8輪,而且每次僅加價100萬元,剛好夠到拍賣師規定的最低加價標準。該地塊背倚獅子山,與中共杭州市委黨校、錢塘梧桐燕廬相鄰。
相比之下,濱江商住地塊的競買更為激烈,共經歷了24次叫價。該地塊位于地鐵一號線西興站和濱康站之間,地塊右邊是濱江地鐵投資有限公司于去年5月20日競得的地塊,計劃打造成集地鐵、長途汽車站、商業設施、超五星酒店、多種住宅等綜合體。去年6月,寧波一家開發商曾以14230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在區域附近競得一宗商住用地。
根據規定,10號和11號地塊配建的公租房建成后,將無償移交給杭州市房產管理局。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刨除保障房用地,地塊的“隱形地價”會比較高,每塊地的樓面價應該比官方起拍價高出數百元。
配建保障房的兩塊地成交價都沒有觸及最高限價。當被問及“如果競買價達到最高限價,是否愿意進入配建保障房的競爭”時,競得濱江商住地塊的開發商——杭州金盛置業有限公司的競買代表表示,配建保障房是開發商應盡的義務,但事先已預計不會觸及最高限價。
多個疑問有待破解
盡管在民眾看來,“10%配建”對于加強保障房建設、保證民生居住大有意義。但另一方面,配建工程的提出,卻對開發商的開發水平、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配建工程對開發商來說,并非普通商品房項目那般“信手拈來”。
“配建房項目的操作,首先對小區規劃有著很大挑戰,對日后的小區管理方面要求更高。”某開發商表示,“現在一切都還是紙上談兵,是否會在實施中出現沒有意料到的問題,也并非不可能。我們還處于觀望期,對近期推出的配建房用地也不準備出手。”
還有業內人士質疑, “商品房”和“保障房”兩套截然不同的體系,“強扭出來的瓜”會結出“甜瓜”嗎? “分”還是“不分”,這是個難題。
無論是貧富分區,還是搞混搭,似乎都各有利弊。
有業內人士認為: “城市居住格局”不只是基于建筑學和物理學意義上的建筑分布,它實際上也是政府、房產商、市民三方互動的結果,一個城市的居住格局,某種意義上就是窮人和富人在居住權上的博弈。城市規劃、住房建設,塑造的是一種凝固的社會架構。一旦這種構架人為地加劇其落差,兩種文化和心理就會日益斷裂,因此,城市的發展,理應給窮人留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而不應該將其徹底邊緣化。
開發商購地熱情降溫
土地市場的冷清,已成不爭的事實。兩塊配建土地的地價被認為“相當理性”。
事實上,今年以來,各地土地市場底價成交甚至流拍的消息屢屢見諸報端。3月份,上海共成交25幅經營性用地,其中近8成地塊零溢價率成交。今年前3個月,南京共掛牌出讓土地12幅,其中有8幅地塊以底價成交。4月27日,南京國土局出讓4幅地塊,其中3幅地塊為底價成交。
素有“富人之鄉”之稱的溫州今年初共推出10幅地塊,最終全部流拍。這一現象在土地供給一直緊張的溫州實屬罕見。而今年前4個月溫州土地成交行情也基本為底價成交。
4月20日,北京有3幅住宅用地入市招標,結果順義區的2個地塊流標,密云區地塊的報價僅超過底價。6天后,北京豐臺長辛店新區、成壽寺及通州幾幅土地成交的溢價率最高22%,最低僅為8%。
根據以往經驗,土地成交量低迷的原因多與供給減少有關。
進入5月,樓市格局已漸漸清晰:土地源頭上的供給在縮水,交易環節的投資、投機需求基本已經被清掃出市場,調控政策雙管齊下,樓市在擠泡沫的同時,降溫明顯。
在中央嚴控房價的大原則下,樓市的緊張氣氛彌漫在每一個環節,包括土地市場。根據上海證券報調查,北京、上海、深圳、鄭州、杭州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商品住宅用地供給減少。其中,深圳今年以來商品住宅用地幾乎“零供應”;鄭州出讓的幾十幅土地中,有住房類字樣的只有四五個,且都是協議出讓的“其他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性質。據了解,根據鄭州的規定,未來開發商以出讓方式取得商品住房項目用地的,須按不低于地上建筑總面積10%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
有專家預測,如果前4個月的這種成交趨勢得以繼續,京滬杭等地今年土地出讓金的收入將比去年大幅減少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