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學生學者中心日前組織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20名國際學生到北京美團點評公司總部參訪交流,旨在幫助國際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及其領軍企業的發展。在一線體驗環節,來自馬來西亞的黃雪玉和來自泰國的張靈霄接受了專業的配送業務培訓,穿戴上美團外賣的制服,完成了從搶單、接單到取餐、送餐的外賣配送工作流程。
此行是清華大學國際學生學者中心開展的“走進企業,深入中國”系列參訪活動的第一站。這項活動向所有在清華就讀的國際學生開放,幫助他們全面了解中國企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這次參訪美團點評的國際學生大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們不但加深了對中國互聯網生活服務企業和行業發展的認識,還與中國互聯網企業分享了自己國家的移動支付和“互聯網+生活服務”的發展情況。國際學生“走進企業,深入中國”的同時,中國企業也走進了這些國際學生的生活,走進了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的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上述“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人才教育、文化學術、青年組織、志愿者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包括這些國家的青年學生到中國的大學讀書,通過走進中國企業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國社會,都是為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加強民心相通的有益舉措。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認為,企業與高校合作,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工作中,特別是參與讓國際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國情的項目設計,值得贊賞;“走進企業”活動可以延伸到更大范圍,不只局限于國際學生,年輕學生送一天外賣,體會和提升是綜合的、長遠的。事實的確如此,國際學生有必要走進中國企業,增進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了解,實現與中國民心相通,國內的青年學生同樣有必要走進企業,實地調研企業的組織建構、生產經營和發展戰略,親身體驗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等一線勞動者的日常工作,更能實現與普通勞動者民心相通,與社會大眾民心相通。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面臨較大的壓力,在已經就業創業的畢業生當中,有一些人存在著難以適應用人單位、行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問題。這一方面緣于他們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之處,另一方面也緣于他們上學期間缺少對企業和社會的直接了解,缺少為就業創業而進行的專門學習、培訓和充分的準備。年輕學生走進企業,無論是以觀察者的身份調研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還是以后學者的身份向在企業任職的學長、校友請教取經,或是以體驗者的身份參與企業的日常工作,都能從中感受到就業創業的真實場景,增強就業創業的自信和樂趣,為日后就業創業、融入社會積累必要的經驗和資源。
大學生最終都要走上社會,成為就業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年輕大學生送一天外賣,獲得的體會和提升對日后就業創業大有裨益。大學可以組織大學生送一天外賣或快遞,還可以組織他們當一天程序員、廣告業務員、清潔工、修理工、保安員、幼兒園老師等,體味不同行業從業者的酸甜苦辣。這些體驗不是為了獲得一時一地的新奇感,也不是為了拿到學分或完成學校的任務,而是為了豐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完善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培訓,以促進高校和社會民心相通,讓大學生和未來的自己心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