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早上要接待13個檢查團,只好讓鄉里干部全部上陣。”臨近年終,頻繁的檢查評比讓東北某鄉黨委書記備感壓力。(12月10日《人民日報》)
檢查評比,這本是上級督促下級改進工作的重要手段,通過檢查評比可以防差堵漏、激發干勁、提高工作效能,本身并無不可,相反確有必要。但是,泛濫的檢查評比,流于形式、可有可無的檢查評比,這不僅耗費了基層干部的大量精力時間,加重了的基層接待負擔、不必要的工作負擔,影響了基層政府的正常運轉和干擾了基層干部的日常工作,而且催生了形式主義和助長了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讓考察評比變味。不少基層政府和干部,為了迎接和應付檢查評比,不得不按照考核評比標準,熬夜從互聯網上復制、粘貼大量的考評材料,浪費了大量的紙張等資源。
實際上檢查評比泛濫成災現象由來已久,早在上個世紀末,很多地方就看到了其負面效應,開始進行“瘦身”。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全國就撤銷各種評比達標表彰項目14萬多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各省、各市,紛紛從轉變政府職能的高度出發,對考核檢查、評比表彰項目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規范,實現了一次大“瘦身”,有效減輕了基層的檢查評比負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已壓縮評比達標表彰活動19.2萬多個,下降31.2%。
但是,很顯然,過多過濫的檢查評比現象依然存在,流于形式的檢查評比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甚至是“瘦身”的檢查評比存在反彈情況,一些上級部門又以各種名義或新的工作出臺新的檢查評比項目,讓基層不堪重負。比如,近期就有媒體報道,在半年時間內,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旗在扶貧檢查評比工作上,除了要接受兩次全區“大檢”,還要接受專項審計、巡視、盟市抽查三次“小檢”。一個旗花在扶貧檢查評比工作的培訓、差旅費、接待費上的支出共計20萬元,這20萬元至少夠給20個貧困戶每家買頭牛了。
由此可見,檢查評比瘦身儼然淪為“割韭菜”。因此,不管是切實減輕基層不必要的負擔,還是讓檢查評比發揮應有的成效和功能,真正成為提高工作效能的一把利劍,過多過濫的檢查評比“減肥”、“瘦身”要防止成“割韭菜”,就必須久久為功。一方面,公布所有經過審批的檢查評比項目,接受公眾監督,防止“反彈”。對于未經批準擅自進行的檢查評比,應當對決策者進行問責。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要站在轉變政府職能的高度,建立起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的機關單位工作效能評價機制,改變檢查評比是唯一評價機制的格局,讓評價更加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