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有市場。從街頭電線桿到網絡店鋪,辦證廣告幾乎隨處可見。在大家印象里,這類辦證廣告對應的都是假證件。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在辦證生意里,有些商家聲稱可以提供“貨真價實”的職業資格證(12月5日《法制日報》)。
顧名思義,職業資格證書背后是一種職業資格制度。職業資格制度是對申請人相應的能力、素質進行評價,是一種評價的證明。這個評價證明需要申請人有相關的文憑、考試成績、操作技能等。簡言之,擁有職業資格證書,代表著一個人具備相應的職業技能。可以說,職業資格證就是進入職場的一塊敲門磚,對有需求的人而言就是金疙瘩。
考取職業資格證,有著一定的流程,申請人理應按照要求申請。申請人本應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應手續,提供相應材料,到相應部門去申請,大多需要參加相應的考試。一般情況下,未經過職業培訓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不能在國家規定的就業準入工種(職業)范圍內就業。
但是,有些人有著特殊需求,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不惜通過走捷徑來獲得證書,而這也給所謂的“真證”提供了市場空間。令人驚訝的是,根據記者親身體驗,目前有網店出售的一些職業資格證,根據買家提供的證件編號上網查詢,確實能查到這些證件。這就意味著,花錢就可以買到貨真價實的職業資格證。
“真證”可買到,一方面挑戰了正常的職業資格制度,尤其是沖擊了資格考試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一旦沒有真本事的人拿著買來的資格證上崗,無論從事何種崗位,都會埋下隱患。不按相關規定、不履行相關程序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肯定是違法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售賣“真證”,還是使用這些“真證”,均難逃法律制裁。
這些網售“真證”之所以“真”,無外乎有三種原因:一是內外勾結制證;二是假證假網站;三是攻擊官網篡改數據。實際上,無論哪種原因所致,打擊網售“真證”并非束手無策。比如,可加強網絡安全制度建設,及時堵塞存在的安全漏洞,加強內部人員管理等。只要用心去解決,制售“真證”的人定然會絕跡,關鍵是為與不為的問題。
此外,相關部門的有力監管也不容缺失,尤其是當網絡平臺上出現涉及職業資格證書等業務時,監管部門在核實的基礎上更須進行實質審查,不能縱容售賣“真證”行為。申請職業資格證的人應以誠信為本,須靠自己的真本事來獲取證書,買來的證書最終必將對職場生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