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總關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為土地工程事業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來,土地工程技術是國土資源科技創新的“短板”。2016年9月,全國國土資源系統科技創新大會發出全力實施“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的動員令,土地工程技術創新成為國土資源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按照“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為“十三五”以至更長時間土地工程科技創新劃定的“路線圖”“時間表”,瞄準土地科技水平顯著提升的總體目標,全國土地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全面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目前,我國土地工程科技創新取得突破,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開啟了“加速度”。
前不久,2017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揭曉,多個土地工程技術創新項目榜上有名。其中,《黃土高原特大型煤礦區30年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關鍵技術及應用》《垂直差異性顯著區土地整治關鍵技術及重大工程實踐》兩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組織實施的《低碳型土地整治技術與示范應用研究》《全國耕地產能核算技術方法與實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綜合成效評估指標辦法研究與實踐》3個項目獲得二等獎。
《黃土高原特大型煤礦區30年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標志著我國黃土高原生態脆弱大型、特大型礦區生態重建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該項目圍繞大規模采礦活動劇烈擾動下原脆弱生態系統退化過程,典型黃土塬地貌重現的關鍵技術,重建生態系統、抵御極端氣候條件下的抗旱澇災害能力,重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的生態風險評價技術等四大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成果支撐了《土地復墾條例》和國土資源部礦業用地改革試點政策出臺。
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已經成為國內外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中國每年投資1000億元、整治土地約8000萬畝,對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產生重大影響。開展低碳土地整治技術與應用研究,對于優化土地利用布局、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部土地整治中心等機構組織完成的《低碳型土地整治技術與示范應用研究》,瞄準土地整治工程碳減排、碳儲存兩大方面,首次開展了土地整治全過程碳收支甄別與分析,開創性提出并構建了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術體系,創立了低碳土地整理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計量方法,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
當下,我國已進入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階段,保護耕地最終要保護健康的生產能力。那么,耕地產能如何界定內涵、如何具體核算?《全國耕地產能核算技術方法與實踐》項目對耕地質量分等方法和成果進行了深度挖掘及應用的創新研究,在總結土地生產能力現有研究基礎上,界定了耕地產能概念,將耕地產能劃分為理論產能、可實現產能和實際產能三個層次。同時提出了將耕地質量相對差異與耕地生產能力相掛鉤,科學量化不同層次耕地產能的核算方法。這項研究成果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和保護綠色產能等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成果支撐。
《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成效評估指標方法研究與實踐》基于國家提出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和有關評價考核要求,針對評價指標體系不統一、缺少定量化分析方法,對經濟、社會、生態和資源環境等效益估算不準確等難點,研究構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成效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方法論,發布了國家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開發了集網上填報復核與實地數據核查相結合的信息化系統。研究成果為《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關于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見》等國家重要文件制定出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撐。
據了解,作為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主力軍的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長期將土地科技創新作為主攻方向,特別是“十二五”以來,該中心圍繞耕地保護、耕地質量建設與提升、工礦廢棄地復墾、節約集約用地等重大國家任務,推進土地科技創新與土地整治事業融合發展,開展土地工程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包括完成《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全國耕地質量登記調查與評定”“西部生態脆弱區保質生態型土地整理技術應用研究”“土地整理質量與生態監測關鍵技術研究”“暗管改堿工程技術規范與信息管理系統研究”等30余項重大課題研究,形成了4項國家標準和15項行業標準;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4人次進入國土資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2人次進入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
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中心在節地節水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技術與應用、土地生態景觀功能空間識別與建設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了1項國家標準和6項行業標準;獲得國土資源科學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別津貼。
目前,該中心已初步建立了土地整治科技創新平臺;已建立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部級野外研究與觀測基地和12個科研工作站,初步搭建了以實驗室、科研工作站和野外研究基地為平臺的土地整治協同創新網絡,并與美國可持續發展基金會、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等國際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平臺,土地整治研究團隊和農用地質量與監控研究團隊被評為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