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譽人:中國鄉(xiāng)土藝術協(xié)會文化產業(yè)部副主任、全國促進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易經(jīng)文化研究開發(fā)工作委員會主任
我認為建筑應該分為兩大功能:外在功能和內在功能。外在功能主要是觀賞功能,它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觀賞功能的核心意義是設計者和城市或者是本單位的語言符號,所以任何一個建筑的外觀都是一種語言或者是訴求的表達。外在的觀賞功能,我認為應該是以城市的功能定位為主導。內在的功能是使用功能。
城市建筑規(guī)劃和市民應該是雙向選擇的關系。設立城市的最初規(guī)劃,也就是初心,決定了城市的核心功能,同時決定了城市應該服務的主流人群,所以主城區(qū)的外在建筑風格和內在實際應用功能都應該圍繞這一主題來定制和規(guī)劃,就城市本身而言,都具有自動的調節(jié)功能。所以,我認為,城市建筑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應該抓大放小、從主到次。例如文化名城、古都名城、商業(yè)名城等,新城市規(guī)劃設計要符合核心功能,老城市的改造同樣也要符合這個思想。新城市的確立是在選擇新市民的進入,就像雄安新區(qū),老城市的改造促使不適合的市民的新生。比如現(xiàn)在北京老城要有一些改造,居民置換,實際上這是市民自己的選擇。
我認為人類的進化和進步的歷程,沒有一次不是在遷徙的過程中完成的。隨著建筑水平的提高和生存手段的多樣化,人們從山上搬到了半山、半平原,再從半山、半平原搬到了平原,最后從田野搬到了城市。文化和文明程度也在一次次搬遷中得到不斷的完善和提高,最后演變成人們遠離大自然,也導致了市民對人造自然也就是城市功能的過度依賴。所以說,建筑設計要跟城市的功能相匹配。
仿自然生態(tài)的城市建筑是市民宜居的理想住宅,所以人們的欲望是矛盾的:既要享受城市快捷、高品質的生活,又追求自然環(huán)境的超脫與安逸。這就給城市設計師和規(guī)劃師提出了一個比較高的要求。
我認為理想的住宅應該有這幾個基本要素:光、風和結構布局。
足夠的自然光,也就是天光。天光分為日光、月光和星光,這是判斷住宅建筑的重要標準。光線來源的方向,決定了住宅人群的生活規(guī)律和健康程度。早上東方光源充足,人們會肝膽氣盛,容易早起;下午西方光源充足,會導致人們肺火旺,焦躁不安。西方有一句諺語做“陽光不到,醫(yī)生就到”,所以,在設計住宅建筑的時候一定要把適合的方向充分考慮進去。
舒適的通風系統(tǒng)同樣影響住戶的生活規(guī)律和健康程度。通過通風的方法,來達到室內新鮮空氣和污濁空氣的交換,同時達到平衡溫度和干濕度的效果。通過多年研究,我發(fā)現(xiàn),不能及時交換新鮮空氣的房間,長時間居住的人容易產生沉積性的疾病。最明顯的就是死胡同最里面居住的人群非常容易得沉積性疾病,常見的就是癌癥;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也容易有疾病。因為這種布局使得氣流只能進、不能出,時間長了,產生的污濁之氣淤積在這里,新鮮空氣進不來,得不到交換,人就容易得沉積性疾病。在這一方面,我在日常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太多這樣的事例。
室內功能區(qū)的合理布局也是構成市民宜居住宅的重要組成部分。廚房、衛(wèi)生間、臥室、客廳等相對方位的布局對居住成員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現(xiàn)在住宅最大的敗筆就是人們還在追求的主臥配有衛(wèi)生間,實際上這是反人性的。這雖然很方便,但方便的最終結果是使人們養(yǎng)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而危害人體健康。
室外宜人的景觀提供給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間。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和融入,能帶給人們思想的啟迪,是人們不斷創(chuàng)新進取源泉。反過來說,人脫離了自然,思想就容易僵化。我們接觸人造的東西太多、太久之后,容易與自然脫節(jié),自身的天性的東西就會缺失,這就是為什么人要追求天然、回歸自然。
最后,剛才埃迪·沙米爾-巴隆提到了“建設性破壞”,實際上這在中國非常普遍。我感受最深的是現(xiàn)在我們用水泥制作的仿古建筑,當時能省工省料省時,遠看還可以,細看沒有質感沒有藝術性,油漆彩畫在水泥上掛不住,幾年內就會脫落毀壞。如果任由其發(fā)展,我們真正的傳統(tǒng)工藝的古建技術就會因沒有市場競爭力而失傳,所以,政府應該引導真正的古建筑技術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