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廣東某中學舉辦了該校第一屆青年禮——初二全體同學在操場上給父母下跪,并從父母手里接過了父母寫給自己的家書。校長表示,青年禮源于一位普通學生的建議。老師和家長委員會認為,跪是中國的最高禮節,通過這種形式最容易讓學生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5月5日《新快報》)
青年禮,對于那些即將長大成人的學子來說,應該是一次與家長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和溝通的機會,本應包含心靈愉悅和情感融合。這種構建于美好道德之上的禮節,絕不是一種家長與孩子之間集體式的表演,而應該是創造一個讓孩子與家長平等交流與溝通的平臺。從這個角度出發,組織行青年禮的活動,必須考慮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要考慮孩子們的行禮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估計很少有父母在接受孩子行禮時,愿意讓孩子以下跪的方式來展現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如果硬要把青年禮貼上“下跪接書”的標簽,恐怕反而會沖淡親情如水的意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記者現場報道:“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現場,操場上的學生們還是有一絲猶豫”,可見青年禮行到最后還是讓不少學生感到別扭。
“跪父母,接家書”的青年禮,或許會讓部分家長感動到流淚,這一點從現場照片就可見一斑。對于孩子來說,盡管跪是中國的最高禮節,通過這種形式,也最容易讓學生們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但是,如果青年禮超出了現代人的行禮習慣與意識,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接受范圍,那么,即使這個創意源自學生,也會造成部分學生對感恩的不以為然,會把這種行禮的變得形式大于意義,與創意的初衷背道而馳,所謂欲速而不達,甚至于得不償失。
近年來,一些學校實行講素質教育,但也充斥著不少作秀的成份,讓學生不勝其煩。當表現自己成年的青年禮也變成了一場“下跪游戲”時,當自己與父母之間親情被賦之以遙遠陌生的古老樣式,而缺乏時代氣息和平等意味時,這種“一次性”的教化難免陷入尷尬,甚至于太過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