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日前報道,在號稱亞洲“第一大社區”的北京天通苑,周圍樓房每平方米均價近4萬元,而那里卻有30棟樓空置了10年。天通苑的開發商表示,天通苑出現大規模空置房并非開發商有意為之,由經濟適用房轉化為商品房過程中支出龐大,一方面需要補繳土地出讓金,另一方面還需要建設支出更大的相關公共配套設施。目前,這些空置房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多部門介入調查處理。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居然有多達30棟樓房建成后空置10年,這一消息讓很多人大惑不解。不是說地皮緊張嗎?不是說盤活存量嗎?為什么還會出現如此巨量的空置現象?
早在今年8月7日,《經濟觀察報》就披露了天通苑1/10建筑物閑置10年的消息。按照該報道的說法,空置的面積并非30棟樓,“處于待售狀態的有79棟,總面積為103萬平方米,占到天通苑項目總建筑面積的1/10。未銷售的項目中,主要以商辦類產品為主”。
無論是30棟,還是79棟,相信隨著有關部門的深入調查,會有一個清晰的說法。但無論如何,在很多人苦于缺乏一個棲身之所的背景下,聽任這么多房子閑置,顯然是有問題的。盡管這其中不排除商業目的的考量,但導致如此大規模的空置,監管責任不可避免,應該有人、有機構為此負責。
根據相關報道,在天通苑這些空置樓中,有不少屬于超過140平方米的大戶型房子,然而,這些住宅當年卻是按照經濟適用房規劃的,原本就不該出現這么多的大戶型。事實上,正因為天通苑開發大量大面積戶型,且購房群體并非全部為低收入家庭,使得天通苑項目備受質疑。2006年9月8日北京市住建委下發《關于對天通苑大戶型經濟適用房處理意見的通知》文件,要求天通苑超過140平方米大戶型經濟適用房,由順天通地產補交590元/平方米的土地出讓金后,轉變為商品房進行銷售。于是,大批房屋由此被空置。
也就是說,相關部門并非不了解天通苑樓房空置的問題,可以說問題本身就是多重政策調整的結果。它之所以重新進入公眾視野,不過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重新打量而已。
為什么把一個好端端的經適房建成“大戶型”?為什么會讓非低收入家庭購買經適房?這些,包括一些政策的改變,可能是“歷史遺留問題”,卻不是讓房屋長期“空置”的理由。必須看到,空置并非是市場沒有需求,也不是消費者沒有購買意愿,而首先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失靈。
既然問題已經出現,建成的房子已經擺在那里,政府就應該積極履職,盡早妥善解決這一問題,而不能一拖再拖。空置的房子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甚至可能給民眾造成各種損失。早一點解決,各方面的損失也會減少很多。
即便這些閑置房真的已純屬商辦類房,也有必要妥善解決,盡早入市。比如,是不是可以改成公租房以增加城市租賃市場的供給?而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從10年前的幾千元每平方米,到現在周邊4萬元每平方米,這些房子實際產生的增值足以覆蓋政策性處置的成本,所差者,不過是利益關系的調整而已。
無論如何,再也不能讓這些房子繼續空置下去了。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空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