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腿的城市化水平,吸納不了農村多余的勞動力,制約了農業現代化,農民分享不到工業化的好處,又提高不了種地的效益,收入增長慢,消費自然上不去。投資乏力,消費不旺,哪有不過剩的道理。所以,與其說是農業落后,拖了工業的后腿,不如說城市化滯后,影響了農業,連累了工業。
政府關注新農村建設,其重視程度前所未見,是幸事。筆者剛從意大利回國,看了人家的農村,心中不勝感慨。表面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似乎在農村,但往深處想,根源還是在城市。可以說,沒有城市的繁榮,絕不會有農村的富庶。
哪怕粗通社會發展史的人,都知道這樣一組對應關系:在狩獵和采集食物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過著流浪的生活;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在廣袤的原野上定居下來;而伴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是城市的崛起和城市文明的傳播。時至今日,一國的城市化水平,已成為經濟發達與否的標志。
其實,早在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那時,它的作用主要是軍事防御和舉行祭祀儀式,并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余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很多學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
工業革命之后,世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大工廠打敗了手工作坊,那些破了產的手工業者、喪失了土地的農民,不斷涌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等西方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這不僅是富足的標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勾勒出城市的起源,道理只講了一半。它的另一半是,城市象個“加油站”,可以為工商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法國經濟學家朗索瓦·配魯克斯把城市比作“發展極”,它能象磁場一樣,把生產要素聚集起來,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醞釀創新的沖動,造就新的需求。回想英國的工業革命,當曼徹斯特的棉紡機取代了手搖紡車時,資本家迫切需要新型的動力,這最終促成詹姆斯·瓦特改進了蒸汽機;制造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更多的鋼、鐵和煤,因此帶動了采礦和冶金業的發展;為了運送煤和礦石,人們又疏通河道,改進筑路技術,發明了汽船和火車。便捷的交通擴大了市場范圍,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模的工業生產。
在這一系列改變世界的變革中,城市的作用是中樞性的,和手工作坊相比,它把變革的要求更集中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并展示了廣闊的商業前景;沒有它的整合效應,創新就不會持續不斷的發生,生產力就不會實現“自驅動的起飛”。其實,在曼徹斯特成為歐洲著名的工業中心之前,埃及人就懂得了蒸汽機的原理,并學會了運用它。不過,不是用來紡棉花,而是用來驅動寺廟沉重的大門。
工業化和城市化應該是同步推進的。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工業國家,未能邁過城市化的門檻;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繞過城市化,走上工業化的道路。而恰恰在這方面,我們是吃過大虧的。遠的不必說,光是建國后,就走過不少彎路。不僅用戶籍制度“卡脖子”,人為地制造城鄉分割,“三年困難”時期,還搞職工下放,“文革”期間上山下鄉。原指望通過這種方式,用農業來補貼工業,能趕英超美,更快地實現工業化,可歷史開了大玩笑,不僅沒趕上人家,反而被拉得更遠了。貽誤了工業,耽擱了農業,留下一個很大的遺憾。
直到現在,中國仍然是個城市短缺的國家,城市化比率(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只有30%多,不僅落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和我們自己的工業化水平相比,也落后20個百分點。這是個畸形的結構,好比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走起路來,必然一跛一拐,氣喘吁吁。現在我們不是已經感受到了嗎,人均GDP不過1000多美元,就遇上了生產過剩。究其原因,城鄉結構失衡難辭其咎。控制城市的發展,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聚集,無形中扼殺了許多商業機會,自然會造成對投資的壓抑;短腿的城市化水平,吸納不了農村多余的勞動力,制約了農業現代化,農民分享不到工業化的好處,又提高不了種地的效益,收入增長慢,消費自然上不去。投資乏力,消費不旺,哪有不過剩的道理。所以,與其說是農業落后,拖了工業的后腿,不如說城市化滯后,影響了農業,連累了工業。
鄉鎮企業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短短二十多年間,曾創造過1/3的GDP,安置下1億多勞動力,可謂是異軍突起,成就輝煌。我們從中受到鼓舞,并一度認為,離開城市,在農村照樣可以實現工業化。現在來看,這條路恐怕還是走不通。實踐證明,沒有城市作依托,鄉鎮企業要上新臺階,實在是困難多多: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人文環境、員工素質都跟不上,別說升級換代,就是維持生存,都不大容易。
擺明的事實是,當一些企業做大后,不少都琢磨著要往城里遷。象杉衫、雅戈爾,原本是浙江的牌子,現在都搬到了上海。我有個朋友,搞校辦工廠起家,前兩年不惜拆巨資遷到北京。一開始,我還笑話他好大喜功,后來他跟我解釋說,企業做到他這份上,小地方根本容不下。單說資金,在北京,只要符合貸款條件,哪怕找一家信用社,貸款三、五千萬,根本不成問題;可在當地,即使五百萬,都告貸無門,因為銀行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錢。其實,他說的還是城市的資源聚集優勢。
現在大家都抱怨農業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的商品化比率只有30%,擔心這種狀況,沒法與外人競爭。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三個農民,養活一個城里人,商品化比率能高到哪里去?即使農民愿意賣,有多少人愿意買?要是反過來,讓一個農民養活三個城里人,情況肯定會大不一樣。一來是吃商品糧的人多了,二來是農民的數量少了,土地就可以相對集中,發展規模經營,農業的市場化程度,自然會提高。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城鎮化就是市場化,激活一個點,能輻射一大片。就象電話局,雖然只是通訊網上的一個結點,但卻能覆蓋千家萬戶。要不是通過它,我們能如此方便地與外界溝通嗎?城市化正是這個道理,而且西方國家也是沿著這條軌跡興起的,中國要融入世界,創造新的富足和繁榮,城鎮化恐怕是個不二法門。
行文至此,陡然想起年初在云南臨滄調研時李國偉書記的話,他說臨滄建設新農村,重點是做好三篇文章:落后地區的文章到發達地區做;農業的文章到工業做,農村的文章到城市做。是的,就農村論農村,頭痛醫頭,不可能找到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靈丹妙藥。出路只一條,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否則,離開城鎮化建設農村,只能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