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步行幾分鐘,就可以享受一頓熱氣騰騰的免費午餐,有肉有菜、有飯有湯,邊吃還可以邊和同齡老人拉家常……而今,隨著長者飯堂數量的增加,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多地在廣州各社區、街道上演,一碗碗“長者飯”彰顯出濃濃的城市溫情。(10月17日《羊城晚報》)
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養老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受到各方面條件限制以及老人的意愿,僅有少數老人能夠進入養老院,大部分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而由于現在都市生活節奏快,子女工作忙,部分老人缺乏日常照顧,只能依靠自己,最頭疼的事就是吃飯問題。
一個人做飯不好搭配,做多了吃不完浪費,菜式少了營養不均衡,加上老人牙口不好,飯菜都偏軟,很多人為了省事,就煮點粥、面條,這樣長期下來,就會因飲食不良問題,影響到身體健康。而“長者飯堂”的出現,則以社區集中供餐的形式,為居家養老的老人供應物美價廉的餐食,費用低也能夠被老人接受,從而解決老人的日常飲食問題,保障老人的飲食健康,為居家養老模式托底。
而且,老年人大多年老體弱,行動范圍較窄,日常活動往往局限在社區內,加上居住了幾十年,跟左鄰右舍都有交往,平時也喜歡湊在一起聊天、娛樂。“長者飯堂”為社區內的老人提供了一個聚會的場所,老人們可以邊吃飯邊聊天,也是一種社交方式。從科學角度看,老年人也有社交需求,特別是“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平時非常孤獨,難以排解內心的寂寞,如果有同齡人陪伴交流,就可以改善很多,有助于身體健康。
可見,“長者飯堂”不僅在為老人提供養老餐,也成為老年人歡聚的場所,創造更多社交機會,彼此交流養老保健經驗、子女家庭狀況等,從而緩解老年人的孤寂感,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截至9月底,廣州全市助餐點已超過500個,覆蓋159個街(鎮)、1614個社區(村)。其中,助餐配餐街道(鎮)覆蓋率達93.5%,9個區實現助餐點街鎮全覆蓋。
廣州市的“長者飯堂”采取政府與企業合作模式,實現社會化養老,并引入志愿者機制、信息化、智能化技術、送餐上門等,以提高運營效率,滿足老人的多元需求,提升供餐服務,避免了單一供餐模式的弊端。“長者飯堂”為居家養老模式托底,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飲食質量和生活質量,花費并不大,社會效益卻很好,值得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