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譽人
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文化產業部副主任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
易經文化研究開發工作委員會主任
剛才聽了蔡立力主任所講的內容,有兩條與我產生了共鳴。
首先,《易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人生哲學,提出了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它主要有四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一,人法地的這個“地”是指當地的地域環境、土地環境、水文環境等,這些特征養育了當地的人。所以這個地方成長起來和生存的人,想要健康順暢地生活,就一定要遵從這個地域普遍的生活規律。簡言之就是“地”約束了人的生活規律。所謂的入鄉隨俗,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那么又是誰在約束“地”呢?是“天”。第二,地法天(這個“天”指的是氣候)是指當地的氣候特征影響并導致了當地的土地特征,是天和地的交合產生了特定的地理氣候,導致了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簡言之就是“天(氣候)”成就了“地”。第三,天法道,這個“道”是指宇宙規律,是宇宙的變化規律作用了天氣的變化規律。第四,道法自然,天地交互感應從而產生了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和綜合活變的動態磁場,這個自然環境和綜合活變的動態磁場,也反作用于宇宙規律(道)。反過來說,人是天和地、是區域性的天和地獨特的產物。是大自然的產物,就要生于自然,長于自然,活于自然,這就正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古語。
每一個村莊、每一塊土地在我看來都是活的,是一個生命體,小到個體的一棟建筑、一座小院,或是一個村莊,甚至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多年的研究工作也能證明這一點。無論是村莊還是城市,我只要看到了其大環境布局,就知道這個村莊或城市能出哪一類人:到底是出手工藝者,還是出文化人?村莊或城市的布局是什么樣的,出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定的。
所以,特色小鎮必須基于當地的地域人文環境特色,如果硬性引入、植入特色,缺乏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這種特色小鎮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定不能持續發展,三五年內肯定出現問題,因為這是人心性的問題。就像教育孩子,讓他學習不喜歡的東西,不論你投入多少、如何培養,他終究會半途而廢。
建設特色小鎮或者城市發展,如果不能發現這種帶有很強生命活力的獨特底蘊,不能做出與其相匹配的設計和功能定位,就會勞而無功,所以,特色小鎮也是如此,一定要符合當地的人文特點和地理優勢。所謂特色,一定是自己獨特的、并且具有很強優勢的地運特點。
蔡立力主任說的第二點——有人要逃離大城市,因為現在的大城市,很多方面的設計和功能定位已經違背了人類正常的生活環境,大多是人造的建筑物和違背大自然運轉規律的環境。不是真正的自然環境。所以特色小鎮對于大城市的常住居民來講,是他們尋求生命的回歸,也是出自本能的強烈需求。
中國自古流傳下來一個經驗之談: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特色小鎮這一發展戰略的推出,是國家領導、相關部委經過長時間的碰撞得出的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的正確結論,這既是人類的選擇,也是自然的選擇,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