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儉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復興專委會專家顧問
蔡立力主任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做了非常全面的報告,我僅談點個人的感受和淺顯的思考。
現在大城市周邊村鎮的變化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動力。一個是自身需求或稱之為內動力:無論從商品交換,還是服務于周邊經濟需要或者是資源分配、管理的角度,都會在地域空間上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系統存在。比如,產品都需要在地域范圍內有一個交換的需求,集鎮就扮演了交換 、生產、服務和管理職能,這些是傳統集鎮最本質的存在。再一個是外動力:大城市功能外溢形成的力量反哺或帶動周邊村鎮的發展,工業革命之后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就是說,舊村鎮在新的競爭格局里由于處于大城市外溢作用的范圍之內將有一個扮演新角色的迫切需求,如果不主動迎接大城市發展需求的外溢,在整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把握好自身新的定位,將會錯失寶貴的發展機遇。對于作為首都北京周邊的村鎮而言,這種外溢包括文化外溢、產業外溢、消費休閑外溢和資金外溢等等,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和機遇,應及早規劃,順勢而為。
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當國家發展、公眾生活水平提高后,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條件外,休閑娛樂等會補充進來,成為一種互補的需求。比如伴隨著高強度的城市工作節奏,人需要到不同的地方旅游,需要差異化的體驗,需要放松和休閑,將成為近乎二元互補的剛性需求。所以,利用好大城市剛性的外溢需求,就能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的有效途徑。
現在很多人議論,旅游一來農村就沒有了:旅游帶來了資金,同時有可能將傳統產業轉變成服務業,由此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形態,于是我們會問:未來農村都消失了怎么辦?
工業革命之后全世界的農村形態都在轉變,至今美國和日本還有較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現象,這說明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城市化也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但無論何時都不可能沒有農村或從事農業的人。因為一方面人們對農業產品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鄉村的場景及其屬性的差異性也是一種互補的剛性需求。因此不應擔心農村會徹底消逝,今后農村和城市一定會是一種更加多元的共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村鎮發展中,政府和資金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而非強制性的,促進其自然發生則是可持久的上上策。特色小鎮需要的生活狀態也應該是居民真正喜歡的,是他們的家。我在美國見到的小鎮給我的印象就特別深,比如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喬治鎮,很生活,特別親切,既是居民的家,也是旅行者的樂園。
還有就是體制機制的改革,要保持良性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小鎮居民主體作用,利益相關者一定要參與其中。政府要恰當運用手段,給予資金和培育政策支持,順應自然地進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