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最近有關東北的話題又熱了起來。今天(8月29日)有媒體報道說,8月底是上市銀行中期業績報告披露的高峰期,截至8月27日,已經有14家上市銀行披露了完整的中期業績報告。這些報告顯示,多家銀行長江三角洲、中部地區的不良貸款有所減少,而環渤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普遍有著大幅度的增長,其中,一家總部位于北京的股份制銀行的中報顯示,截至6月末,該行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4.57億元,比2016年年底12.59億元增加近一倍。
上述銀行業績報告還顯示,在收入方面,上半年東北地區的營業收入為19.58億元,而去年同期的營業收入為23.58億元,今年年上半年的利潤總額僅有2.16億元,僅為為去年同期7.81億元的三分之一,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利潤貢獻只有西部地區的六分之一,中部地區的十三分之一。
東北地區不良貸款增長較快,這是上述有涉東北業務的銀行的業績報告所顯示的結果。業績報告雖然只是數字及其簡單說明,但同時也襯映了東北的投資環境及其效益。恰在10天前的8月19日,有媒體報道稱,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的市長、副市長集體發聲,回應“投資環境差”的論調,視“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為“唱衰之音”。看來,要彌合市長發聲與市場現實間的落差,要消弭“投資環境差”“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唱衰之音”,昔日有“中國工業的搖籃”“中國制造業基地”之稱的東北還有不短的路要走。
實際上,豈止是有不短的路要走,很可能還要翻山越嶺呢。今天許多媒體都報道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50家制造業企業負責人和35個國務院部門和機構負責人請進國務院第一會議室,參加其主持召開的推動制造強國建設、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座談會。從各媒體披露的信息看,不論是大疆、比亞迪這些生產無人機、電動車的新興制造業的代表企業,還是海爾、柳工、TCL等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打拼多年的企業,其中沒有一家是出自東北的企業。
在座談會上,當談到“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時,李克強說,個性化需求和定制化生產的趨勢正形成潮流,這就需要千千萬萬觸及市場最敏感神經末梢的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融通發展,要打造“中國制造”這個金字招牌,推動制造業提質升級,首先要靠創新發展。而這里所謂創新發展,其前提正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東北振興的關鍵問題,其實也正是機制和體制創新問題。
說到機制和體制創新,前幾日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林毅夫團隊發布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引起的爭論,其實也凸顯了這個問題。不解決體制和機制創新問題,凱恩斯框架下的所謂產業選擇,不過是又來一輪投(資)而不振(興)的通過晃動列車而假裝前進的忽悠而已。
在東北,體制和機制創新還不僅是微觀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更是整個社會治理方式的更新和創新。大國企、老國企的長期存在,企業辦社會、社會即企業的社會治理模式的長期存在,使得東北的企業管理與社會治理盤根錯節地鑲嵌在一起,這也是廠長、市長和市場的關系難以厘清的癥結所在。
因此,東北振興的前景如何,東北的投資環境如何,東北如何選擇產業發展類型,東北如何利用制造業的優勢——如果還有的話,除了需要東北的市長們發聲之外,更需要市場的評判。市場不相信什么發聲回應——即使是市長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