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發展史和城市化進程史。考察世界各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無一例外地經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化同樣是繞不開的路。
既然“攤大餅”的城市發展模式不行,我們是否可以“包餃子”呢?實際上,無論是“攤大餅”,還是“包餃子”,都是生活方式的問題。因為造“城”造“市”的過程,就是在創造未來的新的生活方式!由于個體生活方式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身心的生活,那么,是在“大餅”的環境里好,還是在“餃子”的環境里好呢?相比之下,每個餃子都有調料,還有韭菜、白菜、三鮮等等各種不同的餃子餡,吃起來各有各的味道,可以根據人們不同的口味去選擇。
城市的發展同樣如此。它不僅要承擔提供人們住的地方,還必須提供商業、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配套設施,以及根據地區特色,發展相關產業,提供就業等相關配套。遺憾的是,構成城市內涵的基本要素往往被忽略了,只有“城”沒有“市”,讓“臥城”現象叢生。此外,一些地區在開發區的建設上也在重蹈“臥城”的覆轍:白天人氣很旺,晚上冷冷清清。這在中國近幾年的城市發展中存在著大量的案例。
另外,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程可以看出,多中心或者城市群的“餃子”模式比“攤大餅”要好。因為不同的“調料”共同組成驅動城市發展的動力,讓城市更富有活力。北京在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發展模式,說明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動態的過程,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變,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餃子餡”缺這少那,吃起來不香。同樣,一個城市的形成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