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交學費的就發放錄取通知書,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就不能來就讀。”8月13日,有網友爆料稱,湖南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湖南工商職院”)要求高考統招生繳納2000元“預錄費”,規定時間內不交費的學生將拿不到錄取通知書、不被錄取。(中國青年報)
要想被錄取,先交“預錄費”。關于此事,圍觀者下意識的反應,自然是吐槽校方“唯利是圖”“視財如命”云云;而倘若繼續深究下去,人們或許又會發現,學校此舉多多少少也有些無奈:由于過去幾年新生報到率的不高,該校今年方才未雨綢繆,想到通過“預收費”的方式提前鎖定學生……這一做法盡管簡單粗暴,其初衷卻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校方說法,提前預收的學費,到正式繳學費時會抵消。這實則表明,所謂“預錄費”并沒有增加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這使得它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亂收費”。公眾之所以對之口誅筆伐,想必更多還是出于對學校無視現有管理規定、擅自變更繳費程序的天然抵觸。此外,從道德層面來說,“湖南工商職院”竟在如此事關學生核心利益的關鍵事項、關鍵節點上要挾威迫,這副嘴臉本身就令人生厭。
發生在高職招生環節的“預錄費”事件,絕非孤立現象。很長時間以來,高職院校都面臨著“生源荒”之困局,其突出表現就是學生投檔數、報到率嚴重不足。置于這種大背景下,多數高職都感受到了“生源大戰”的嚴峻壓力,久而久之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都難免發生“變形”——無論是此前曝出的“收買教師篡改志愿”“不當允諾學生專升本”,還是這次浮出水面的“預錄費”,莫不是發端于此。
相較于監管較為完善的公辦學校,諸如湖南工商職院一類的民辦專科學校,“搶生源”“騙生源”的手段無疑要極端得多。但過往案例表明,不將努力重心放在提升辦學質量上,而是一味耍花招、玩心眼,只會越發招致學生的鄙棄。以此次“預錄費”事件為例,不少學生和家長在得知真相之后,都感到氣憤不已,紛紛決定報復性主動申請退檔。對校方來說,這當真是得不償失,完完全全玩砸了。
在整體性供過于求的格局下,大多數高職院校其實都不具備要挾學生的資本。常識是,當學生們具備N個替代性的入學方案,任何一所高估自己、坐地起價的高職學校,都注定了最終只能淪為笑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