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無現金社會”的熱風來勢迅疾。8月1日起,支付寶的“無現金城市周”和微信支付的“無現金日”活動同步推出,活動的形式,均是通過投入重金鼓勵消費者以移動支付代替現金支付。已經連續三年舉辦該活動的微信支付,今年更是將無現金日活動的口號定為“無現金,就現在”。
顯而易見的是,對于這兩家移動支付巨頭來說,推動無現金社會不僅是在表達一種社會愿景,同時也是基于現實的商業決策。我國的移動支付主要靠電商帶動,而當下,電商的移動化轉型基本完成,作為配套的移動支付繼續攻城略地,不僅是其獨立發展的需要,對于推動電商從線上走入線下,也有直接的助益。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移動支付體現出來的便利性,單純就商業社會發展的自然趨勢而言,無現金社會無疑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在歐美國家同樣顯著。不過,已經出現的趨勢,并不能和無現金社會的真正到來畫等號,而兩者之間的距離,甚至是超出想象的。
對于傳統金融體系不盡完善的中國來說,向“無現金社會”看齊,首先需要補課。移動支付的高速發展,讓很多中國居民的現金消費一舉跨過了信用卡時代乃至PC時代,然而,對于真正走向無現金社會,這種跨越實際上掩蓋了一些障礙。首先,從普及的角度講,相比移動支付對于智能手機存在依賴,信用卡作為一種差異化顯著的支付載體,理論上自有其優勢,因此,如果信用卡能夠像移動支付一樣得到充分發展,對于無現金社會的實現會是一種直接的推動。
更為關鍵的是,信用卡之所以未在中國全面推廣起來,不僅與移動支付的出現有關,更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以及背后的金融體制有關,而發達的金融體系和網絡、健全的信用社會,才是無現金社會落地的關鍵。在美國的線下消費領域,甚至在網約車等一些新興的移動互聯網領域,民眾對于信用卡消費的熱情遠遠高于使用移動支付。2015年,手機支付的交易額在傳統零售消費的占比僅為0 .2%。究其原因,并非傳統零售商刻意抵制移動支付,而是美國的傳統金融體系足夠發達,這使得信用卡消費與移動支付相比不僅沒有明顯的劣勢,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明顯占優。
從更為全面的角度講,無現金社會涉及“社會”二字,這意味著其不僅事關金融創新、商業創新,更事關社會各方面的狀況是否理想。從全球范圍來看,以瑞典、丹麥、挪威為代表的北歐國家對無現金社會的推動和實現程度,是走在前列的,這些國家具有一些共同特點:人口規模不大,社會較為均質化、福利較好,特別是民眾對政府和國家金融體系的信任度,普遍比較高。比如,在丹麥,政府允許一些零售商拒絕接受現金支付,其可行性在于,丹麥的人口只有500多萬,受益于經濟的高水平、社會的均質化,丹麥國民可以享受到較為完善的福利與養老保障,并且有普遍的高收入和高稅收支撐個人生活和社會福利支出,這種均一、理想的經濟社會狀況,使得國民接受金融服務的場景和習慣能夠最大程度地統一起來。
一些北歐國家在建立無現金社會方面的先天或后天優勢,即便是美國也不具備,這就是為什么,雖然以推崇創新著稱、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也較高,但超過1/4的美國人仍然習慣用現金付賬,近千萬個家庭甚至沒有銀行賬戶。正是這樣的復雜狀況,讓美國的無現金社會理想每每面臨反對者的沖擊。
就當下而言,在移動支付巨頭的推動下、電商從線上走到線下的趨勢之下,未來幾年,一些重點城市可能會無限趨近于“無現金城市”。雖然無現金社會的理想足夠遙遠,但移動支付所引領的金融創新無疑正在縮短這一距離。更為樂觀的一點是,至于實現百分百的無現金社會,則不僅需要傳統金融體系的根本性變革,更需要全面補足經濟社會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