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工信部發布消費提示,第二季度,工信部組織對55款APP進行技術檢測,發現違規軟件42款,涉及違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惡意“吸費”、強行捆綁推廣其它應用軟件、惡意操控用戶手機等問題。(8月1日人民網)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其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惡意APP卻乘機而入,成為毒瘤。
據報道,工信部將惡意APP分為惡意扣費、隱私竊取、遠程控制、惡意傳播、資費消耗、系統破壞、誘騙欺詐及流氓行為八大類。應該說,很多消費者下載使用過惡意APP,不勝其煩。對此,有關部門不能只是提醒用戶卸載了事,更要強化監管力度,提高惡意APP的違法成本。
實踐中,很多APP均由開發者提供給應用商店,然后由用戶下載使用。但無論是應用商店還是APP開發者,均應尊重用戶權利,不得開發或提供惡意APP。應用商店還需對其提供給用戶下載的所有APP盡到審核把關和安全監測義務,及時下架惡意APP。
遺憾的是,現實中,這些惡意APP卻屢屢出現,像“割韭菜”那樣難以根除。
惡意APP難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尚無相應的法律法規對APP的開發和傳播予以規范,尤其是沒有懲戒機制。雖然2016年8月1日實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收集、使用用戶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并經用戶同意。安裝時尊重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得捆綁安裝,未經明確同意不得開啟搜集位置、通訊錄、攝像頭等功能。但該規定沒有懲戒條款,僅要求應用商店應采取警示、暫停發布、下架等措施。
打擊惡意APP,不能只是提醒消費者卸載了事。有必要出臺強制標準,在搜集位置、扣費程序、卸載方法、隱私保護方面設置有利于保護用戶權利的底線。凡是突破底線的,不僅應賠償用戶損失,還應被處以高額罰款,且一并追究開發者和應用商店的責任。同時,不妨將惡意APP下載數量作為罰款和賠償金額高低的依據。這樣才能倒逼APP開發者和應用商店尊重市場規則和消費者權利,讓人們下載使用APP時不必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