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被正式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早在去年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日,“走俏”的長江刀魚以獨特的方式將人們的視線再次吸引到這一重大議題上來。
暖風拂面,又到了“天下第一鮮”刀魚上市的季節。刀魚魚骨細軟、魚肉鮮美,是不少食客的“心頭好”。但近年來,刀魚價格水漲船高,接連創下新紀錄,價格效應層層傳導至消費終端,波動更為明顯。據媒體報道,百年老店老半齋,清蒸野生刀魚的價格近日已上漲到300元一份,較去年翻了3倍,而且要排隊至少1個小時才能吃上,真可謂一“刀”難求。
不難推斷,刀魚漲價主要是由于供求關系引起的。一般來說,供應減少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曾公布數據,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之后年產量已不足百噸,現在的年產量僅有寥寥幾十噸。如果繼續追問的話,什么導致刀魚“緊俏得很”?梳理近年來的相關報道,答案并不難尋覓,一是環境污染,二是過度捕撈。
由于過度捕撈,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使用絕戶網、大小魚通吃,造成魚越撈越小、越撈越少。交通運輸、工業污染導致的魚類產卵場所被破壞等,更是加劇了漁業資源的衰退和漁業生態的惡化。更讓人心生憂慮的是,囿于優質品牌的匱乏和精深加工業水平不高,即便過度捕撈,水產品的效益也不高,漁民增收情況不容樂觀。警鐘已經敲響。根據農業部的數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這四大家魚已從占漁獲物的80%降至目前的14%,產卵量也從300億尾降至目前不足10億尾,僅為原來的3%。
總量問題只是表征,生態問題以及由此連帶的產品質量問題,才是目前我國漁業的主要問題。在兩會期間舉行的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將這一問題稱作中國漁業“成長的煩惱”。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和生態,農業部開出了包括長江流域由重點地區到全面禁捕、推動明顯過剩的捕撈漁民減船轉業、打擊非法捕撈和推廣健康養殖在內的綜合“藥方”。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有魚吃”而且是“有健康的魚吃”與“長江有魚”之間的矛盾,“藥方”不僅要抓得準,還得真正服下。
據報道,從去年開始,長江“禁漁令”已升級。不僅禁漁時間從3個月延長至4個月,而且禁漁范圍也已擴大至長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業內透露,新一輪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調整方案中,刀魚已被列入新名單,一旦方案得以通過,躋身“國家保護”之列的刀魚將被徹底禁捕。一味與大自然爭資源,必將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也是一“刀”難求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