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布最新“全國彩禮地圖”。與4年前網上流行的一張“彩禮地圖”相比,一些農村地區不僅彩禮翻了番,房子、汽車等也成了結婚標配。不斷加碼的彩禮,把男方父母和新郎官壓得喘不過氣來,新婚家庭甚至因此產生裂痕。
彩禮本是傳統民俗,從現代文化角度看,彩禮是締結婚姻關系的兩個家庭溝通感情、表達誠意的媒介。彩禮雖然以金錢和貴重物品流動為表征,但是其象征意義又不止于財物的交換。但是,違背民俗屬性的高價彩禮本末倒置,讓婚姻淪為買賣。一些家庭期待通過嫁女兒一夜暴富,因而坐地起價。婚姻雙方非但沒有因為彩禮實現感情的升華,反而因為婚姻的交易性質變得世俗和冷漠。
在傳統農業社會,女性地位偏低,沒有獨立的社會生活能力,基本上人身依附于男性。“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傳統社會存在收取彩禮的習俗,是因為女性嫁到夫家以后就成了“夫家的人”,娘家自然產生經濟補償的訴求。然而,在現代中國社會,女性普遍參加工作,開展獨立的社會交往,出嫁以后與娘家的關系也很密切。彩禮沒有現實道義的支撐,本應只是民俗文化的延續。
一些嫁女兒收取天價彩禮的家庭難免有一種矛盾心理:既希望女兒擁有一個好歸宿,又希望自家能夠不“吃虧”。但是,在男方家庭眼中,支付了天價彩禮,滿足了女方獅子大開口的需求,女性就在無形中被物化,在未來的家庭關系中媳婦就沒有穩固的地位。從這個角度看,天價彩禮讓婚姻雙方兩敗俱傷,男方耗盡了財力,女方則犧牲了女兒,除了滿足虛榮的“面子觀”,沒有一方是真正的贏家。
天價彩禮現象反映出與時代脫節的觀念,它也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折射。一些存在高價彩禮現象的地方,盡管在經濟生活上逐漸脫離了農業社會,大多數年輕人遠離了耕地,但是,在思想觀念上沿襲了農業社會的一套。而且,因為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彩禮金額也水漲船高。過去在普遍低收入、貧窮的情況下,彩禮尚不成為制約婚姻關系的一大問題,現在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水平的分化,就高不就低的彩禮讓普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負。
據報道觀察,彩禮文化存在鮮明的地域差異,表現出“越是貧困地區,越出現高價彩禮”的特點。河南、山東、貴州、陜西、甘肅等地多存在高價彩禮現象,而長江流域和一些大城市則出現“零彩禮”。在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女方和男方合力買房的現象也很普遍。一個絕非偶然的巧合是:存在高價彩禮的地區,往往也是年輕人口向外地流動、本地人才吸引力弱的地方。
當農業生產不再成為當地經濟支柱,而本地現代產業發展又不健全,導致了一些農村地區的“空心化”現象。在經濟發達地區,因為較早地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轉型,離開耕地的農民通過興辦鄉鎮企業、做個體生意已經掘到了第一桶金,生活在城市近郊的農民也可能因為征地獲得了不菲的拆遷補償。他們不需要養兒防老,更不需要嫁女兒換得一筆財富。但是,在欠發達的貧困地區,農業生產已不能滿足需求,也沒有替代性的收入來源,通過彩禮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成了當地盛行的普遍觀念。
消除天價彩禮生成的土壤,關鍵還是要實現當地的經濟結構轉型。從收入上看,不管發達地區還是貧困地區,每個地方都在提高,這是彩禮金額逐年上漲的直接原因。但是,從經濟結構的質量看,天價彩禮的策源地可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年輕人只能通過到外地打工才能獲得在當地看來體面的收入。如果經濟結構處于某種相對停滯狀態,社會觀念就不會進步。在生活方式上習得一點現代文明很容易,思想觀念卻未必能夠同步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