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財政學者李煒光批評中國征稅過重,認為40%的稅負對中國企業意味著死亡,也可以叫“死亡稅率”。無獨有偶,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吐槽“中國稅收全球最高”,一石激起千層浪,民間減稅的呼聲達到歷史頂點。
然而,“死亡稅率”的說法卻遭到了官媒和相關部門的聯手反駁。環球時報21日刊發評論《中國宏觀稅負不算高,死亡稅率太夸張》針鋒相對;而中國稅務總局也接連轉載多篇文章,指出“死亡稅率”的說法不靠譜,嚴重誤導社會公眾。今日,發改委認為“死亡稅率”并不高,去年已降1萬億。
那些說死亡稅率夸張的人,來看數據吧!
究竟誰的說法更靠譜?
這么多年來,為什么,官方和非官方的對此的看法相差甚遠?我以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牛頭不對馬嘴,雙方用來衡量賦稅高低的“稅率”并不是同一個概念。
稅收收入,其實就是財政總收入。所謂的廣義宏觀稅率就是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包括了兩大部分:各種稅收收入和各種非稅收收。
財政收入包括四個部分:各種稅收、各種收費、政府發債收入、其它資產性收入(比如,賣地收入)等。
因此,這里也有兩個稅收的“碗”,一個是“大碗”(大稅收),指的是全部的財政收入,一個是“小碗”(小稅收),指的是財政收入中的各種稅收。用大稅收來衡量稅率和用小稅收來衡量稅率,得出來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官方說,我國的稅率不高,是用咱們國家的稅收小碗來比較其它國家的稅收大碗,這個結論當然不同。
為什么官方認為中國的稅負并不高
美國《福布斯》雜志每年發表一個稅負痛苦指數,指數越高,一個國家的稅負越重。根據《福布斯》的計算,中國大陸的稅負痛苦指數在列出的50個國家中名列第二,僅次于法國。
對此,中國財政部予以痛斥,認為這是對中國的污蔑。因為發達國家的宏觀稅負平均大約在30%左右,而中國的稅負比例還不到20%。2015年中國各種稅收收入約12.5萬億元,占GDP總額約18.5%,如此,咱這是世界上稅負最輕的國家之一了,不僅不該減稅,還應該加稅才是。
問題是:官方這里用了小稅收的概念取代了大稅收的概念。一個國家的宏觀稅負是大稅收的概念,它不僅僅是稅務部門收到的那個“各種稅收”,也包括了政府的其它各項收入。這次官方駁斥李煒光“死亡稅率”的觀點,用的也是相同的邏輯。
事實上,中國學界和商界對中國過高的稅負有一致的認同,而官方長期以來也一直用偷換概念的方法,來批駁民間對此的指責批評,反正國內絕大部分老百姓也搞不清楚稅率高低究竟該如何判斷。
中國的宏觀稅負高在哪里?
稅的本質就是政府從國民收入中拿走的部分。那么,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有哪些收入部分組成呢?
1.一般預算收入,包括各種稅收和各種收費。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2015年中國財政收支統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占GDP比例為22.5%。這就是政府口徑里的小稅收,政府收入就此打住了嗎?當然沒有。
2.社保基金收入。
中國的財政收入中不包含這部分收入,而事實上這部分收入是由政府支配和管理的。中國2015年社保基金總收入為4.6萬億元,加上這部分收入,中國的財政收入就變成了19.82萬億元。
3.土地出讓金。
按照國際標準,土地出讓金顯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據財政部統計,2015年,全國繳入國庫的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為33657.73億元。加上這個數字,中國的財政收入就增加到了23.19萬億元。
4.政府基金和發債收入。
根據財政部報告,2015年,國債收入2.36萬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112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8218億元,加上這些收入,中國2015年的財政收入總額增加到了大約26.67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2015年的GDP是67.67萬億元,財政收入約為26.67萬億元,宏觀稅負比率為39.4%,超過發達國家約10個百分點。
中國的實際宏觀稅負高在哪里?表面上看似乎純稅率不高,但實際上,政府通過其它各種合法方式從國民的口袋里拿走了收入。占了便宜還賣乖,說我國的稅負不高。
隱性的稅負
發達國家政府公布的財政收入與實際水平接近,并且公開透明,但我國政府公布的收入統計不完整,游離在外的隱性收入不少,包括規模不小的未納入政府預算的非稅收入、計劃生育罰款收入、不合法的制度外收入、贊助費等等。
此外,我們還遺漏了一項很大的隱性的稅負收入,就是鑄幣收入,或者說是發行貨幣的收入。通常情況下,超量的貨幣發行被當做是一種鑄幣稅,視同是政府的一種財政收入,同時也是富人掠奪窮人財富的一種隱性的方式。
按照廣義貨幣供應量M2計算,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中國每年印鈔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GDP的增長,舉世前列,這算不算某種鑄幣稅?無論統計上怎么計算,超發貨幣帶來的負擔和成本卻完全落在了全體百姓的頭上,是由全體人民承擔。如果把這個也算進來,2015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新增17.36萬億元,中國的稅負水平就是65%。
中國企業的稅負超高
現在看看企業的稅負問題。所謂“總稅率”指的是,企業必須繳納的稅額占商業利潤的比例,這包括企業稅收和各種強制性繳費,強制性繳費也可以稱為“勞務稅”。具體說,所謂“勞務稅”就是企業繳納的五險一金等勞務管理方面的支出。
2013年,我國企業總稅率為68.7%,不僅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也顯著高于發展中國家泰國和南非,僅略低于巴西。這之后的2014年和2015年,中國繼續維持在68.5%和67.8%的高水平上。根據世行與普華永道發布的最新報告,2016年中國企業的總稅率達到了68%,位列世界第12位。
在中國企業68%的總稅率中,48.8%是勞務稅,而2016年世界勞務稅的平均水平僅為16.3%,中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勞務稅是目前中國企業主受困擾的重要方面。
40%的宏觀稅負是“死亡稅率”嗎?
按照世界銀行的研究結論:低收入國家的最佳宏觀稅負水平為13%左右;中下等收入國家的為20%左右;中上等收入國家的為23%左右;高收入國家的為30%左右。
我國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已經接近或超過40%的水平。為什么這個水平是“死亡稅率”呢?李煒光先生認為,在我國除新興行業以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企業的實際利潤率不到10%,40%的稅費負擔足以導致大多數東部沿海加工業企業處于困境之中,甚至虧損倒閉。
對大企業和國企來說,在40%的宏觀稅負下,即便經濟不景氣,它們還可以靠國家的資助和保護,勉強支撐前行。但對民營的中小企業來說,高稅負必然成為致其于死地的基本因素。
十個中小企業里可能有九個會逃稅或者漏稅,至少這是人所共知的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為什么?除了某些企業主的主觀原因之外,客觀上苛稅猛于虎,將企業逼上梁山,這恐怕是一個基本事實。要不就逃稅,要不就虧損破產,在這個二選一的殘酷事實面前,你有其它選擇嗎?
稅收用到哪里了?
從本質上看,稅收應該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稅收最終是用在老百姓身上,即便是超高的稅收,也是合理的,高稅收最終讓國民收益。比如,大家都知道,法國、瑞典、加拿大等國,其宏觀稅負率都超過30%以上,但是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也占了GDP的大頭。
拿2014年的數據比較,法國的社會福利開支數額占GDP的比例約為35%,瑞典是38%,挪威是33%,丹麥是37%,澳大利亞是23%,加拿大是23%,德國是28%,美國是21%。
相比之下,2014年中國社會福利開支占GDP的比例只有8%,這個數字比前幾年還略有提高。既然中國的稅負水平那么高,稅收的錢都用到哪里去了?從過去十幾年的平均水平看,各級政府自身就花掉了約四分之一左右的財政收入。
高稅負支撐高增長的模式還能持續嗎?
過去五年,政府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政府本身并不創造價值,投資的錢從哪里來?當然是稅收啦。顯然,沒有超高的稅負率,政府就沒有足夠的資本進行大規模的海內外投資。
問題是企業創造的價值就這么多,政府拿去做了投資,企業投資的財源就少了。難道政府會比企業家更懂得投資,其投資效益更高嗎?當然不是。事實恰恰相反,歷史經驗證明,總體上看,政府投資的效益最差,政府投資往往受到政績的影響,而忽略市場的需求。
企業創造的資本被政府長期占用和浪費,企業發展后勁不足,而政府投資必須要靠更高的稅收來籌集資本和經費,產生“稅負超標—投資推動—增長低效”這三者間的惡性循環。
高稅負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模式必須停下來了。
一場"死亡稅率"大激辯
1月4日,李克強總理召開2017年國務院的第一次常務會議。針對最近流行的企業稅負高的討論,李克強總理表示,主要是企業的非稅負擔過重。“企業成本高在哪兒,還不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
國稅總局:中國宏觀稅負總體偏低;死亡稅率誤導公眾!
發改委:我國稅負總體不高,不能以個案得出“死亡稅率”的結論,去年已經降低企業成本1萬億。(1月10日消息)
國稅總局,發改委們,中國稅負還低!你們還在玩小稅收和大稅收概念啊!總理都說企業的非稅負擔過!重!
曹德旺: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宗慶后:如果政府沒有錢,出臺政策就向企業收稅,如果企業被榨干死掉了,還能向誰收呢?
董明珠:國家能不能統一起來,就是一個口子。
李偉光:中國征稅過重,40%的稅負對中國企業意味著死亡,也可以叫“死亡稅率”。
減稅何其難,難于上青天
企業減稅刻不容緩。但是,要做到真正減稅,談何容易。
毫無疑問,中國政府是當今世界上第一龐大的政府,我國各級政府的開支、各級黨務機構的開支、各級各種社會事業團體的開支,這些能減少嗎?已經形成的社會負債的還本付息能減少嗎?社會安全和維穩的開支能減少嗎?國防開支能減少嗎?已經承諾了的對外援助能減少嗎?已經投資的基本建設工程項目開支能減少嗎?這些都是硬約束,一分不能少。
在許多硬約束的條件下,實際上,企業家們不指望實際上會發生什么真實的減稅,只希望不要發生變相的加稅。其實,隨著經濟增長減速,大多地方政府想到的不是如何通過減稅幫助企業渡難關,而是挖空心思在想如何通過增加各種非稅收收入的形式對企業加稅。一旦政府財稅增長緩慢,大多地方稅務部門都會給稅管員下硬指標,通過查賬罰款或者征繳其它費用的形式,從企業身上榨取盡可能的收入。
一句話,政府不變小,稅只能越來越重。
來源:非主流財經、股票說